摘要 在醫學上,營養不良引起的缺鐵可導致貧血癥的發生;而鐵指標劇增則暗示著人體的一些炎癥。鑒于此,血液鐵含量便成為的一個重要的醫療診斷指標。如今,德國烏爾姆大學的科學家們利用納米金剛石傳...
在醫學上,營養不良引起的缺鐵可導致貧血癥的發生;而血液中鐵含量劇增則暗示著人體的一些炎癥。鑒于此,血液鐵含量便成為的一個重要的醫療診斷指標。如今,德國烏爾姆大學的科學家們利用納米金剛石傳感器技術,將血液鐵含量檢測技術推進至一個更高的水準。該項目由烏爾姆大學實驗物理學家Fedor Jelezko、理論物理學家Martin Plenio及化學試劑師Tanja Weil共同主持,獲得了歐洲研究理事會10,300,000歐元的科研資金贊助。研究成果發表在Nano Letters雜志上。
Tanja Weil說,人體內鐵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含鐵量正常與否是需要通過檢測游離鐵的含量才能得出數據的。 而游離鐵則是單質鐵,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一般的血常規檢查由于技術限制,就檢測不到血液中的游離鐵離子。常規的檢測方法是基于人體內某種特定的蛋白質,以此判斷鐵離子的儲量和分布;鐵蛋白便是其一,它含有4500多個磁性鐵離子。大部分檢測都是運用免疫學技術來估測鐵含量,加上操作人員的個人操作標準不同,有時候會產生多個不同的鐵含量檢測結果,給醫療診斷帶來誤區和不便。
烏爾姆大學的研究者最近研發了一種新的檢測鐵蛋白的方法——納米金剛石傳感器檢測法。工作人員發現,每一個鐵蛋白原子都能產生磁場。但由于數量極少,僅有4500多個,所產生的磁場非常弱,一般技術手段很難檢測到。這一棘手問題則促生了新的問題:找到一種有效的傳感器,能夠檢測到非常微弱的磁場存在。鑒于此,科學家們想到了人造納米金剛石。實驗中用到的納米金剛石并非無色透明的完美金剛石,而是含有晶格缺陷的金剛石。這些金剛石具有光學活性,能夠折射出一定的色澤。研究者便利用納米金剛石的色心來觀察鐵蛋白外場的電子自旋方向并測量其大小力度。

圖示為烏爾姆大學所使用的直徑100微米的納米金剛石顆粒(顯微鏡顯示)。特殊的晶格缺陷不僅影響著金剛石的色澤,還是磁場傳感技術的重要核心。
“目前,理論建模對于確保測量到的鐵蛋白數據跟實際鐵蛋白情況保持一致非常重要”, Martin Plenio說,“這對于論證納米金剛石傳感器檢測技術的成立有著重要意義”。
下一步科研計劃則是確定鐵蛋白的具體數量和每一個蛋白中鐵離子的含量。
烏爾姆大學的科學家對此評價道:納米金剛石傳感器在生物和醫學領域的技術突破使現有的醫療診斷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將來,血液鐵含量檢測技術或將變得比現在更準確,醫療診斷效果也將大大提高。(編譯自“Spinach and Nanodiamonds? Nanodiamond Biosensor for Detection of Iron-Level in Bl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