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依然處于低迷衰退的背景下,中國經濟能否在一季度后走出谷底逐漸回暖,已成為市場矚目的話題。如何看待當前中國經濟?近期信貸、外貿、物價等關鍵指標有何異動?在此間召開的由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舉辦的經濟形勢討論會上,一些專家學者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出現局部性恢復苗頭
“雖然還不能稱為全面的恢復,但中國經濟已經出現了局部性恢復的苗頭。”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經濟主任李稻葵認為,這種苗頭一方面體現在投資的增長上,另一方面則體現在消費在增長上。“當前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處于16年來最高水平,十分難得。”李稻葵說。
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認為,雖然今年一季度的一些數據會比較難看,但隨著4萬億元投資措施的落實,政策效應將在未來幾個月內全面顯現,中國經濟將實現前低后高的增長。
“根據庫存理論,企業消化存貨大約會經歷兩個季度的時間,現在看來,這個過程已經基本上接近于結束,我們對經濟形勢不應太悲觀。”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張健華說。
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在去年觸底之后,目前已連續三個月上升,而體現企業生產活躍度的用電量指標在東部沿海地區部分省市已開始上升。
“總體而言,與美國、歐盟和日本相比,中國經濟還是好的,經濟增長率仍處在高位。尤其是我們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運用空間比較大。”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經濟學家李訊雷說。
一季度信貸猛增成定局
從去年11月起,我國月度新增人民幣貸款連續放量增長,四個月新增量接近過去幾年的年度增量。由于信貸增長是拉動經濟的重要指標,對3月份信貸增量和投向,市場格外關注。
“雖然三月份具體的數字還沒出來,但我們根據前20天的數據觀測可以判斷,三月份我國信貸增速依然處于高位,目前看來,這種信貸增長是可持續的。”張健華說。
更多與會專家關注銀行信貸的投向。“對整個經濟來說,信貸增長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最主要拉動力,增長是好事,但要關注信貸結構和投向的領域。”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員易憲容說。
“資金大量投放之后,整個金融領域流動性還是比較充裕的,但是這些錢是否能進入到實體經濟讓人懷疑。”李迅雷說。
“從前兩個月數據來看,票據融資占一定比例。但根據我們所了解到的情況,企業通過票據融資來進行投機活動是不太容易的。事實上票據融資很大程度解決了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緩解了中小企業在生產流通活動中的日趨緊張的資金鏈壓力。”張健華說。
張健華認為,為了配合中央財政的投資項目,總體來說前期信貸增長的大頭投到了4萬億投資拉動的項目上,信貸結構性轉型是下一步要推動的工作。
關注通縮與通脹風險
針對物價連續走低引發的通縮爭論,與會專家表示,應密切通縮與未來可能出現的通脹風險。
“當前物價已全面為負,而且非常嚴重,這種嚴重程度我們必須予以警惕。”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鋼明說。
中國是否由此將進入通縮通道?對此張健華認為,所謂的通縮不能光看物價指標,還要看貨幣是否增加。
“我們的貨幣仍在增長,市場流動性仍然充裕,雖然物價指數走低,但輕言通貨緊縮還為時尚早,我們并未進入典型的通縮。”也有專家對遠期可能出現的通脹壓力予以警示。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雷鼎鳴認為,隨著美聯儲3000億美元購買債券計劃的出臺,全球主要央行將開啟印鈔機,貨幣的競爭性貶值策略將會推動物價上漲,屆時全球通脹必然來臨。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預測認為,城市消費物價指數在第二季度觸底反彈,暫時還不會出現持續的通脹。
外需變得更“冷”
根據世貿組織的報告,預計2009年世界貿易額將下降9%,發達經濟體將下降10%,外需大幅度萎縮將嚴重考驗中國出口引擎作用的發揮。
“外部沖擊對中國出口的影響正明顯增大。歐美的經濟會進一步陷入衰退,實體經濟的去庫存化,以及美國儲蓄率的回升和消費的下行,將導致我國出口面臨非常惡劣的經濟環境。”國家發改委委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說。
但張燕生同時認為,目前來看,雖然外需變得更“冷”,但國內基本面對進出口的支撐作用正在加強。“國內政策的積極支撐作用正在顯現,會對出口帶來一定的支撐作用。”
李稻葵提醒,從近期的一些征兆來看,美國經濟或將實現更早恢復。“美國經濟迅速恢復的代價將是全球原材料價格的迅速上升,由于我國是依賴于原材料進口的國家,這種傳導效應將對我國經濟增長形成負面影響。”李稻葵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