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程度上,中國經濟正在遭遇“預期混亂”的折磨。
一方面,眾多經濟學家對于經濟能否“V”型反彈看法不一;另一方面,眾多經濟學家對于政策會否轉向亦有激烈爭論。
反映到股票市場上,在上市公司略超預期的中報成績單31日交出后,滬指當天卻大跌6.7%,創下15個月以來最大單日跌幅。
下半年經濟基本面究竟如何,能否支持股市上漲?
目前,絕大部分的研究機構都相信,到今年第四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速將鐵定超過8%。其中,包括高盛、野村證券在內的諸多國際知名券商,其預測值都在9%以上。
事實上,近幾個月的工業生產、固定投資、電力消耗等數據全部都在向好回升。野村證券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31日還預測,既定于9月1日公布的8月份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將會從7月份的53.3%上升至54.5%。
但值得關注的是,綜觀各家機構的報告,促使諸家機構判斷經濟繼續走好的最重要因素不是政府的刺激計劃,而是從6月份開始明顯好轉的出口形勢。
由于近來美國經濟出現復蘇“綠芽”、美國消費者信心持續好轉,包括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在內的不少專家都搬出“出口超預期”增長的觀點,力挺這一拉動中國經濟最重要的“馬車”,即將在今年下半年發力推動經濟增長。
另一方面,包括國海證券在內的不少券商都已經紛紛發布報告,提醒關注受益于出口回暖的行業投資機會。
這都不難理解。一旦出口復蘇,則其帶來的就業形勢好轉等,也將對消費和投資構成重要影響。
而對于其他兩駕“馬車”——投資和消費,目前大部分機構的共識則是:考慮到政策微調跡象,預計下半年兩者將維持穩定。也就是說,這兩個因素不會拖累經濟,但也不會貢獻更多。
值得注意的是,預言出口好轉的意義不僅在此,對決策層面而言,這或是獲得時間窗口的重要機會,以開始救急措施后的“調理”。
簡單地說,在出口或許得以重新支撐經濟、上半年投資項目也已穩定開工的前提下,決策層面能夠下更大的決心,謀劃經濟轉型及抑制資本市場泡沫。
盡管思路十分清晰,且一切都在朝向健康的方向發展,但目前市場明顯存有擔憂:出口,究竟能好多久?
首當其沖的一個因素在于,出口能否好轉完全是由國外市場需求決定,而目前國外各界對于經濟形勢的判斷大相徑庭。
且不說包括諾貝爾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在內的知名學者紛紛驚醒當心“綠芽”變“枯草”。而在美聯儲的議息紀要中,也只是謹慎地說“經濟企穩”(level out),而不是用“見底反彈”(bottom out)。
31日,有報道稱,目前的“民工荒”不過是大量務工人員回鄉后造成的用工荒,并非出口強勁反彈。此外,即便出口反彈,和前幾年的數據也不可同日而語。
“我覺得如果出口真的在年底再次大幅下降,那么政府很可能再度及時調整政策,重啟投資來"保八"及保證就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學者31日婉言,到目前為止,政府的措施應該仍是“可進可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