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有跡象表明,中國鋼鐵業已出現嚴重的問題。這幾年中國鋼鐵業十分糾結,一方面鐵礦石連年漲價,導致企業生產成本持續上升;另一方面國內外鋼材市場供大于求,導致鋼材價格卻持續下滑,企業利潤空...
有跡象表明,中國鋼鐵業已出現嚴重的問題。這幾年中國鋼鐵業十分糾結,一方面鐵礦石連年漲價,導致企業生產成本持續上升;另一方面國內外鋼材市場供大于求,導致鋼材價格卻持續下滑,企業利潤空間逐步縮小。據統計,2012年,全國鋼鐵業虧損額289.24億元,同比增長7.39倍。不過,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過去5年共鋼鐵業淘汰落后煉鋼產能7800萬噸,今后將優化資源配置和產業布局,解決產能過剩等問題。然而,業界人士稱,雖然淘汰了7800萬噸產能,但是現實中是淘汰小的項目上大卻是大的項目,這5年鋼鐵行業又增加了2億多噸產能。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鋼鐵工業產量占全世界產量的46%,粗鋼7億多噸,產能過剩是鋼鐵工業利潤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作為前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毅中認為,首先,中國鐵礦石資源不足。其次,鋼鐵質量有差異。中國產量大,但鋼鐵含鐵量在30%、40%,而國外最高可達62%。
近幾年來,中國鋼鐵業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越淘汰產能越大。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粗鋼產量在7.17億噸,同比增長3%。2013年預計仍有5000萬至8000萬噸的慣性增長。據此測算,2013年,中國粗鋼產能將在8億噸左右,甚至接近8.5億噸。據稱,這還是統計出來的,如果算上沒有被統計和通報的,其鋼鐵產能只會更大不會更小。
這實際上是中國鋼鐵業“虛假繁榮”的一種表象。大煉鋼鐵,使得中國成為了全球的“鋼鐵生產車間”。但中國這個全球“鋼鐵車間”的利潤和熱鬧卻極不對等。因為鋼鐵企業生產的產品大多數都是粗鋼或檔次較低的產品,而西方國家通過加工后賣給中國企業時,其價格是當初的幾倍甚至是十幾倍。
與中國鋼鐵業整體虧損不同的是,全球三大礦業巨頭——力拓、必和必拓公司和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卻在對中國的鐵礦石出口中賺得盆滿缽滿。僅以2011年為例。力拓、必和必拓的利潤超過了中國77家大中型鋼企800多億元的利潤總和。而淡水河谷一家,2011年的凈利潤為228.85億美元,相當于18個寶鋼。
出現這種情況,與中國經濟增長的方式不無關系,即促進經濟增長方式仍以投資驅動為主。在促進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長期處于第一位。國家雖然對鋼鐵業進行了治理過熱和產能過剩,但是,并沒有緩解產能過剩的矛盾,某些地方甚至越來越明顯。
關鍵是,中國承接了發達國家向中國所轉移的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產業,中國以高昂的環境代價和能源代價,大量生產或出口鋼鐵等“兩高一資”產品,支持了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滿足了西方國家的高質量生活,反而沒有落得好,常常換來了一些西方國家政客對我國能耗和排放的指責,甚至對我國出口鋼材的“雙反”(反傾銷、反補貼)。
所有的問題都是明擺著的,可是誰也沒有真正在意。
前兩年,國內房地產業突飛猛進的時候,鋼鐵、建材需求量與日俱增。在利潤驅使下,企業投資的無法自抑,地方政府的一揚再揚,國家政策的先揚后抑,使得這個鋼鐵產業仿佛再現中國式傳統產業的經典老路:先是利益的驅使一哄而上,然后是無序混亂的行業格局,最后是惡性競爭的市場惡果。
由于國際鋼材市場需求的進一步減少,許多國家對中國鋼材出口的打壓,原來流向國際市場的鋼材要轉為投放國內市場,整個行業產能過剩的局面將更加嚴峻。
說白了,中國再擔任“全球鋼鐵車間”已是得不償失。現在迫切需要政府決策層對鋼鐵業進行調控,即對鋼鐵業實行徹底的、脫胎換骨的改造,解決鋼鐵業能耗高、效率低、效益差、污染嚴重等問題。
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在現在的基礎上減少1億噸產量或者更多,真正扭轉中國鋼鐵業產能過剩的被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