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中國商務部發布公告,即日起開始對原產于美國、韓國和歐盟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追溯征收反傾銷稅進行調查。業內人士指出,如果追溯征稅,將沉重打擊海外多晶硅企業,并給國內產業帶來間接利好。
然而,在政府頻頻出手欲救市之時,此前一窩蜂進入光伏行業掘金的企業們已經紛紛撤逃。光伏研究機構GTM Research估計,未來三年,如果中國沒有大幅度提高光伏發電裝機容量規劃目標,全球預計將近60%現有企業將退出光伏行業。
企業紛紛撤逃
資料顯示,2011年度在美上市的中國光伏企業普遍由盈轉虧,營收同比大幅下滑,加之各國為保護本國的光伏產業頻繁發起貿易爭端,光伏行業進入寒冬。而此前涉足的關聯企業,都紛紛使出渾身解數,或出售轉讓股權、或清算解散以逃離。
比如,航天機電日前公告稱,公司及全資子公司上海神舟新能源轉讓各自持有的內蒙古神舟硅業25.13%和4.57%的股權,最終大股東共以4.88億元受讓了上述股權。資料顯示,它于2007年投巨資涉足多晶硅、電池片、電池組件以及光伏電站等領域,如今面對多晶硅的低迷行情,不得不發布公告宣布“瘦身”。
再如,孚日股份,其主營家用紡織品,也是光伏熱時闖入該行業。最近孚日股份公告,以450萬歐元出售博世太陽能6.4%的股權。此前,由于產品價格持續下跌,不再具備可持續經營的經濟基礎,公司決定將參股公司埃孚光伏(占比50%)清算解散。埃孚光伏的主營業務是生產、銷售太陽能電池組件。
其實,不僅這些半路上掘金的企業現已紛紛“逃離”光伏行業,各大光伏企業自身也在尋求自我拯救之路,而變賣電站則成為維持生計的重要方式。
以向日葵為例,2012年8月,向日葵發布公告稱,為進一步優化公司資產結構,公司董事會授權經營層出售三座海外電站。這是繼7月初出售20MW德國電站獲利5000萬元之后,向日葵一個月內第二次公告擬出售海外電站。
而在10月和11月更是有多個重大光伏電站項目被出售。新大新材發布公告稱,已于10月23日與江西賽維LDK簽訂了債務重組協議,賽維LDK向新大新材轉讓14MW太陽能電站項目以償還1.4億元賬款。
不過,分析人士認為,出售電站能迅速緩解企業現金流緊張的狀況,但畢竟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寒冬還將持續一年
事實上,不僅是中國企業,西門子、博世集團等行業巨頭也打算退出光伏。光伏研究機構GTM Research估計,未來三年,如果中國沒有大幅度提高光伏發電裝機容量規劃目標,全球預計將近60%現有企業將退出光伏行業。
對此,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告訴記者,現在是行業整合的過程,市場萎縮、產能過剩,加上美國、歐盟對中國光伏的制裁,明年會有更多的企業倒下去。 林伯強認為,光伏業的寒冬或許還將持續一年。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政府也在頻頻出臺政策救市。今年10月,國家電網提出,未來將對符合條件的分布式光伏項目提供系統方案制定、并網檢測、調試等全過程服務,不收取費用,富余電力全額收購。不過,林伯強認為:“雖然現在國家出臺了很多扶持政策,但落實速度不加快的話很多企業就會熬不下去。”
民生證券光伏行業分析師王海生指出,企業自身應該突出核心競爭力、優化運營結構,提高產品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