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產潮才開始
深秋十月,天氣愈涼,而國內造船業也“駛入”絲絲寒意的冬季。
作為國內造船廠集聚地之一的臺州,如今眺望椒江北岸,閑置在岸邊的龍門吊一動不動,好像孤單的巨人一樣,靜靜地煎熬著歲月。不遠處,七八艘船舶零散地停泊在江面上,再沒有昔日起航的“意氣風發”。“這些船一半以上沒有東家,一放就是四五年。”海昌造船廠辦公室主任劉曉春說。
誰能想到,就在幾年前,這里還是一派繁榮氣象。“到處都是工人,龍門吊基本都沒停過。”劉曉春記得,那時的椒北一帶,夜里也是燈火通明,嘈雜的作業聲不絕于耳。
寧波銘遠船務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劉卓海告訴記者,“訂單少、融資難、產能閑置是目前制約造船企業發展的三大因素,現在的造船企業真正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2012年以來,受資金鏈繃緊、訂單銳減、交船難、集中度低等因素影響,我國船企從原來的3400家銳減至300家,其中,倒閉破產的企業以中小型民營企業為主。“以前是訂單難、開工難、融資難,現在變成了生存難。”中國船舶工業經濟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包張靜對記者表示。造船行業迎來了它的破產潮。
“消失”的船企
資金鏈繃緊、訂單銳減、交船難、集中度低,猶如超強臺風一般正沉重地抽打著中國造船業。越來越少的交船儀式,有點像最后的晚餐。員工們都在放假,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復工。大量的船企,說倒就倒了。業內預測,中國船企即將從高峰時期的3400多家,銳減到只剩下不足零頭的三百來家。幾年前曾經風光無限的中國造船業正在進入“嚴冬”。
今年3月,頗具盛名的南通惠港造船公司被迫倒閉。
5月,繼寧波恒富船業有限公司和藍天造船集團之后,浙江臺州規模最大的出口船舶企業浙江金港船業有限公司向法院申請破產。
6月,中韓合資的大連東方精工船舶有限公司“東方精工”宣告破產。
去年8月18日,有“溫州船王”之稱的溫州樂清東方造船集團在倫敦證交所AIM市場掛牌交易。風光不足一年,而今這家企業也已風雨飄搖。東方造船已在倫交所摘牌,確切退市時間是今年6月8日。
以前是訂單難、開工難、融資難,現在變成了生存難。最令人擔憂的是,業內普遍認為,雖然造船行業洗牌已經喊了兩年,但真正的破產潮現在才剛剛開始。
造船業低迷 磨企唇亡齒寒
眾所周知,磨料磨具做為工業的牙齒,廣泛應用于造船業界等重型機械工業。造船業需要用到各類非金屬材料和金屬材料如:木材、橡膠、塑料、玻璃、陶瓷、石材、銅、鋁、鑄鐵、鋼材等,以及硬質合金、高速鋼、高釩鋼、鈦鋼、不銹鋼等。而磨料磨具可根據加工目的和用量進行荒磨、粗磨、半精磨、精磨、細磨和高精度低粗糙度磨削。同時,可根據加工對象的不同,進行外圓磨削、內圓磨削、平面磨削、工具磨削、專用磨削、電焊磨削、珩磨、超精加工、研磨及拋光等。造船業對磨料磨具的依賴由此可見。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后,造船業界的新訂單量銳減,加上空前規模的新船交付量,手持訂單量持續下降。曾在2008年9月,全球955家造船廠擁有11305艘手持訂單量,在建船舶的造船廠也比2000年的354家增加2倍多。根據Clarkson統計,繼金融危機之后4年間,全球新船手持訂單量呈持續下降趨勢,以10月初為準,銳減到4795艘,在建船舶的造船廠數量也減少到538家,銳減40%。不僅如此,到2012年末將有240個造船廠面臨著工作量枯竭的危機。飽受訂單荒煎熬的中國造船業把磨企也拖下水,讓本就岌岌可危的磨企更是雪上加霜。
蕭條造船業背后的磨企出路
現代造船技術正朝著高度機械化、自動化、集成化、模塊化、計算機化方向發展,重點研究開發的技術有:高效焊接技術(自動平角焊、立角焊、垂直焊、橫向自動對接焊);造船精度控制技術;殼舾涂一體化技術;計算機輔助造船集成系統技術。重點研究開發的裝備包括:焊接機器人、數控機床、大型門吊等。從船舶需求看,大型、高附加值船舶及工程裝備將成為世界船舶市場競爭的焦點,其中主要涉及20萬噸以上的大型油輪、10萬噸以上的大型成品油輪、大型多功能化學品船、5噸方以上的全冷式LPG船和LNG船、5000箱以上的集裝箱船、大型汽車滾裝船、工程船、冷藏船和豪華油輪、鉆井船等。
磨料磨具企業應順應造船業技術創新與研發新產品方向尋求突破,開發高端磨料磨具產品,減少進口依賴。預計未來五年磨料磨具行業的發展基調也將成為整個國家經濟政策的基調。當前,世界經濟的發展取向和區域經濟結構正處于巨大的變動之中。我國的磨料磨具的生產企業為適應世界經濟一體化和擴大內需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企業重組、改制、改革、改造和產品結構的調整步伐也得到迅猛發展,國際化程度日益劇增。
近年以來至目前,磨料行業企業,例如河南洛陽、湖北丹江口等地通過搬遷改造和產品升級改造,積極提高產品檔次,確實取得明顯成績。截至目前,完成搬遷改造,淘汰落后設備、提高工藝裝備水平的中型以上的磨具生產企業為數不少。各國發展經濟越來越集中在提高科技水平上,市場的競爭,主要體現在產品技術水平的競爭上。目前世界上幾個磨料磨具生產著名企業,都在遵循自己的發展理念走著不同的道路。發展更加講究產品技術的高起點、市場營銷的高回報,力爭跳出中低產品的競爭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