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且不斷引發新的創新浪潮的現實面前,我們的企業都必須將技術創新作為產業崛起之本和企業生存之道,自覺把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列為企業發展的頭等大事,通過技術創新應對發展中的種種嚴峻挑戰。
上周在悉尼舉行的頒獎儀式上,來自中國的無錫尚德公司執行董事長兼首席戰略官施正榮與其他獲獎工程師一道被授予“卓越工程師”榮譽稱號,澳大利亞工程師協會悉尼分會表彰他們為世界各地做出積極影響和突出貢獻。隨后,尚德卻收到來自紐交所的警告通知,公司由于截至9月10日的連續30個交易日收盤價低于1美元而面臨退市風險。反差如此巨大的一好一壞兩個消息,同時落在致力于新能源開發的尚德公司頭上,個中原因值得深思。
無錫尚德等國內光伏企業接連遭遇市場“滑鐵盧”,一段時間以來,一直是諸多媒體和業內人士報道評說的熱點。美歐先后針對我國光伏企業和光伏產業展開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不僅使這些企業面臨的外部形勢愈加嚴峻,而且引發人們愈加關注我國新能源產業的前景。媒體援引尚德公布的有關數據說,公司名下的太陽能面板產能將會從此前的2.4GW暫時削減至1.8GW,削減幅度達25%;而從市值看,近一年來,尚德的市值已經縮水85%以上。施正榮及尚德公司所處的困境,可謂光伏產業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生存狀態的一個縮影。
一個曾被眾人期待的新興產業,緣何落到如此地步?目前,較具普遍性的看法認為,這是企業無序競爭導致產能過剩使然,即市場供應過剩迅速拉低產品價格,造成企業利潤攤薄,甚至入不敷出。直觀地看,情況確實如此,加上國際金融危機后續影響持續發酵,美歐市場急劇萎縮并紛紛采取針對中國企業的貿易保護手段,進一步加深了這一行業的發展困境。然而,進一步分析,其深層原因并非如此簡單。當今世界,新科技革命發展迅猛,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更新換代的周期越來越短,在新興產業的成長初期,其技術和產品的更新更是這樣,往往一項技術或一臺設備剛剛面世兩三年,就會有更新的技術和設備取而代之。人們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更新頻率之快,無不反映出這一鮮明特征。對于從事新興產業的企業來說,如果不能持續獲得技術突破,就無法牢牢握住市場競爭的主動權。
從發達國家工業化、現代化的歷史進程看,新興產業由于投資急劇擴張、原材料大量進口、雇工大量增加等,不僅會引發需求拉動型和國際輸入型通脹,還會引起成本推動型通脹,既危及宏觀經濟運行,也影響自身生存發展。面對來自要素成本上升的威脅,在市場調節作用下,隨之會呈現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產業轉移,即企業把所從事的產業從要素成本較高的地區轉移到要素成本相對較低的地區繼續發展;二是產業升級,即企業依靠技術創新促使所從事的產業朝著更具競爭力的方向發展。對于新興產業來說,持續的技術創新是其從成長的初級階段逐漸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即使是對于傳統產業,技術創新也是其保持自身活力的關鍵所在。
總之,創新是企業攻堅克難、戰勝危機的根本手段。有鑒于此,在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且不斷引發新的創新浪潮的現實面前,我們的企業無論身處傳統產業還是角逐新興產業,都必須將技術創新作為產業崛起之本和企業生存之道,自覺把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列為企業發展的頭等大事,不斷強化企業技術研發實力、充實企業技術更新儲備,依靠技術創新抓住難得的發展機遇,通過技術創新應對發展中的種種嚴峻挑戰。
具體到我國太陽能光伏、風電等新興產業來說,當前尤其需要及時認清產業自身成長規律和新科技革命的新特點。在技術成果不斷涌現的今天,切不可盲目沿用傳統制造業思維模式,單純以擴大產能為占據市場的主要手段,否則企業即便一時占得市場先機,最終也會因缺乏持久的技術創新和突破能力而喪失。一些眼下身處困境的企業,在抱怨外部經濟環境嚴峻的同時,是否也該從自身找一找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