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下稱“協會”)的數據統計,今年1~5月我國主要有色金屬產品產量、出口量雙雙出現下滑,同時,有色金屬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以及企業利潤雙雙下滑,而且虧損企業戶數以及企業虧損額均雙雙增加。由此,有色行業面臨的困境充分顯現出來。
相關人士表示,主要原因是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的內生動力不足,目前我國有色金屬工業增長主要還是依靠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支撐。一旦進出口形勢嚴峻,尤其是有色金屬產品出口額大幅度下降,企業就將面臨低贏利的局面。
利潤“降”字當頭
據協會的數據統計,今年1~5月,規模以上有色金屬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幅連續回落,尤其是利潤下降,且降幅比1~4月擴大。
具體為,1~5月,規模以上有色金屬獨立礦山企業實現利潤142.7億元,同比下降5.9%,占27.9%;規模以上有色金屬冶煉企業(含聯合企業中的礦山)實現利潤145.9億元,同比下降40.6%,占28.6%;規模以上有色金屬加工企業實現利潤222.1億元,同比增長0.9%,占43.5%。
協會相關人士表示,8068家規模以上有色金屬企業中虧損企業1781家,占總數的22.1%。虧損企業戶數及虧損額都在增加,虧損額149.4億元,同比增長155.5%。
從分所有制情況看,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降幅高達56%,而私人控股企業實現利潤仍保持8.5%的增幅。從礦山、冶煉、加工各個生產環節看,有色金屬冶煉企業實現利潤的降幅高達40.6%,有色金屬獨立礦山企業實現利潤降幅為5.9%,而有色金屬加工企業實現利潤仍保持0.9%的增幅。從分金屬品種看,鋁冶煉企業虧損,尤其是沒有自備電的電解鋁企業嚴重虧損;銅和鉛鋅冶煉企業實現利潤明顯下降。
據統計,今年1~5月,國有企業虧損額77.6億元,同比增長201.7%;集體控股虧損企業虧損額3.5億元,同比增長66.7%;私人控股虧損企業虧損額45.1億元同比增長109.4%。同時,8068家規模以上有色金屬工業企業(不包括獨立黃金企業)實現利稅861.2億元,同比下降8.7%,降幅比1~4月擴大了1.3個百分點。其中,獨立礦山實現利稅217.3億元,同比下降3.6%;冶煉企業實現利稅306.1億元,同比下降24.2%。
行業內生動力不足是主因
“有色金屬工業企業實現利潤下降原因,初步分析是國內外市場有色金屬價格下降,而電力、能源和原材料等價格明顯上漲及利息支出等費用大幅度增加等原因。”協會信息部主任王華俊分析。
這點可以由協會的統計數據印證。今年1~5月,規模以上有色金屬工業企業主管業務成本13876.2億元,同比增長13.4%,比實現主營業務收入的增幅高1.7個百分點。
王華俊表示,進一步來說,有色金屬企業利潤下降是以上結構性問題在市場需求不足時的必然顯現。
他表示,有色金屬企業利潤下降,尤其是電解鋁企業虧損的根本原因:一是產能過剩,二是企業擁有的自備礦山原料和自備能源的比重低,三是具有在世界市場競爭優勢的高附加值產品少。
正如協會會長陳全訓表示的,目前世界大部分有色金屬礦產資源控制在少數國家手里,大部分有色金屬價格操縱在幾家寡頭手里,大部分利潤留在了少數跨國企業手里,大部分技術專利掌握在發達國家手里。
他說,我們付出沉重的資源、能源、環境代價之后,只能分到一小塊“蛋糕”。“十一五”期間,我國有色金屬行業雖然投資年均增長32.7%,主營業務收入增長29.4%,但利潤增長僅為18.2%,大大低于投資增長。
除此之外,我國有色金屬行業面臨的問題還很多,諸如:產業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任務艱巨;資源、能源和環境對有色金屬產業發展制約因素突出;各國出臺的經濟刺激政策釋放的大量流動性,刺激經濟復蘇的政策調整也可能造成有色金屬價格震蕩加劇;國外市場過剩的基本金屬大量流入國內市場,使國內銅、鋁等基本金屬庫存大幅度增加,對進一步擴大有色金屬需求壓力加大等等。
未來要從四方面入手
為此,陳全訓強調,“十二五”期間,在保持現有先進冶煉技術的同時,應重點解決目前行業存在的問題,要在四個方面做重點提高,即資源控制力、市場影響力、技術引導力和文化感召力。
據悉,資源控制力是指對國際、國內兩種資源的占有和控制能力,要從源頭抓起,既要滿足當前需要,又要保證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市場影響力是指對國際市場供求關系特別是價格,具有顯著甚至決定性的影響;技術引導力是指不僅要有一大批達到國際前沿的技術,而且還要有撒手锏式的、超過其他國家的領先技術;文化感召力是指企業不僅要有效益,還要有良好的社會形象、融洽的文化氛圍、和諧的人文精神。
從國際環境看,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各種形式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圍繞市場、資源、能源等方面的競爭更為激烈。同時國內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市場需求潛力巨大。各種因素交織為我國有色金屬工業持續發展創造了一個極為不確定的外部環境。
因此我們必須看到,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是我國有色金屬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按照國家有色金屬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要求,通過實施結構調整,促進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盡快形成資源配置優化、產業布局合理、產品結構協調的產業發展格局,擴大國際影響力,增強企業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