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預測在經歷了2012年糟糕的二季度后中國經濟將觸底反彈的經濟學家們現在可能更加困惑了。
7月5日晚間,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2012年7月6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這次意外降息似乎預示著經濟硬著陸的風險漸行漸近。
即使這樣,經濟學家們多數還都認為中國經濟不會“硬著陸”。當然,中國政府也正在用各種方式防止這一風險成真,在過去半年時間里,一些陸續出臺維持經濟穩定的政策已經顯示了政府所做的努力。
事實上,本次降息與上次降息相隔時間不過月余,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兩次降息,是對目前中國經濟形勢以及政策取舍最好的一個詮釋。
而對于未來的政策調整,在部分經濟學家們看來,政府目前“彈藥充足”,貨幣政策已經啟動,此時要做的就是進一步觀察已有政策的效果,政策不宜做大幅度調整。
硬著陸風險
在距離二季度經濟數據公布的前一周,央行又再次意外宣布降息,決定自2012年7月6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31個百分點。讓人感到意外是因為此前市場更多的將這次政策調整方向放在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上。
“央行超過市場預期降息說明6月的經濟指標仍然太弱,己經采取的措施力度不夠,降息進一步強化穩增長措施。”法國巴黎證券(亞洲)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陳興動表示。同時他預計更多的保增長措施還會再來。此外,這次降息也為即將公布的6月份的CPI數據傳遞出明確的信號,同時也為新的適度放松政策出臺提供了空間。
一直在多個場合疾呼要加快貨幣政策調整力度的發改委宏觀研究所副所長陳東琪也評價說,“央行近期的降息正合時宜,這一步走得很好。”此前他認為目前中國經濟滑坡的風險正在加大,如果政策不及時,降至7%是有可能的。
目前市場一致認為,盡管降息幅度有限,但這傳遞出一個重要的政策信號:中國政府正在不惜代價防止中國經濟在當前的特殊時期內出現“硬著陸”。
盡管此前一直有跡象表明,中國政府對于此輪經濟下滑的容忍度正在提高,不過隨著近期經濟的數次超預期下跌,問題又再次響起,政府容忍度的“底”到底在哪兒?經濟增長到底要“穩”在多少?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學家祝寶良表示,此時關鍵要看兩個因素,一個是就業,一個是物價。
“從就業看,當前的就業形勢基本穩定,沒有出現2008年底農民工大范圍失業的局面,個別地方仍存在招工難和工資較快上漲的現象,經濟增速總體上在合理區間內運行。”他說,“而從物價看,居民消費價格中除食品外的商品物價漲幅在1.2%左右,工業品出廠價格連續三個月負增長,說明工業部門總體上產能過剩,工業增長速度已略低于潛在增長速度,實際經濟在潛在水平的下沿范圍內運行,適度刺激經濟是必要的。”
“所以總體來看,8%的經濟增速比較合適,能兼顧就業和物價,也與今年7.5%的增長目標基本一致。”他表示。
近期,主要機構已經紛紛調低了對GDP的預測值,二季度當季同比大多落在7.5%上下。摩根大通甚至將全年GDP增長率下調至7.7%。同樣悲觀的還有中金公司,該機構在最近的研報中稱,中國經濟增速環比見底的時間點可能推后,二季度GDP同比增速可能進一步下降至7.8%。
對于此次降息的效果,目前市場人士認為對于挽救中國經濟的效果還是有限。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說,央行此次降息,其主要目的是希望通過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來提升企業的投資意愿,改變對未來的預期,推動經濟增長。
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12年1-5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數據。1-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8434億元,同比下降2.4%。5月當月實現利潤3909億元,同比下降5.3%。
而其中,財務成本壓力的不斷上漲成為影響企業利潤表現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國有企業為例,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1-5月份國有企業財務費用同比增長比例竟高達35.9%。
“此次存貸款利率下調有些不對稱,貸款利率下降得稍微大些,相應縮小銀行的息差,銀行的息差收縮得多大,還是要看銀行經營行為以及克服結構的調整。但總的來說,銀行息差的收窄在未來也是一個大趨勢。這樣對實體經濟是有好處的。”連平說。
更多經濟學家認為目前中國經濟面臨最大問題是內、外需求不足。
瑞銀集團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強調,降息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有限,因為信貸不旺更主要的是由于需求較差。
最新的數據也顯示6月份新訂單指數下降至49.2%,連續2個月低于榮枯線,顯示總需求下滑加快。
另外一個可以印證需求不旺的場景是此時的港口,如果這段時間去港口看一看,更會發現中國經濟現在已經被高庫存壓得“換”不過氣來。從鐵礦石到煤炭、到棉花,中國港口正在變成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倉庫”。
不可否認,庫存調整已經成為影響當前經濟波動的主要因素,庫存變化反映著市場需求預期和企業生產狀況,也反映了宏觀經濟景氣的變化。“即便保守估計,重工業去庫存過程最晚也會在下半年終結。”西南證劵研究與發展中心總監許維鴻給出預測,同時他表示,中國經濟的復蘇未必像美國一樣以房地產去庫存結束為信號,而是會以重工業企業去庫存結束為起點。
探底?
進入2012年,經濟學家們都在做一個有趣的游戲,就是尋找經濟底部。
年初,有人把籌碼放在第一季度,第一季度還沒有過去,預測者們又開始將底部的時間點挪到第二季度,而此時,預測游戲的底不得不往后移動,三季度甚至四季度都有可能。
現在回頭看,4月份,第一季度經濟數據出臺,8.1%的增速比預期偏低,為2009年春季以來的最低增幅。包括美銀美林中國經濟學家陸挺在內的數位經濟學家隨即在同月發布報告稱,中國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速低于預期,但最糟糕的時刻已經過去,一季度將成為本次經濟周期的底部。
支撐他們做出上述判斷的理由是:3月經濟數據好轉,一季度新增貸款2.46萬億表明投放步伐加快;電力、鋼材等主要產品日均產量均比去年四季度回升;工業、消費和投資增速扣除物價后3月均比1-2月要好。
而且當時大部分經濟學家還認為此時的經濟下滑屬于調控的正常范圍之內,更何況數據中還包括了主動調控的因素。
悲觀派的代表陳東琪當時已經開始在各個場合表態,中國經濟還將繼續下行,而且比預期下行的速度要大。“今年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可能低于8%,除非出臺更多刺激措施,否則今年全年經濟增速可能不到7%。”他當時表示。
事實上,當時的政策決策者們也已經意識到“硬著陸”的風險。盡管此前,他們一直表示要對政策進行預調、微調,不過,真正開始被外界解讀為一個重要信號的是5月2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此次會議明確“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根據變化加大預調微調力度”。經濟學家們紛紛將此次會議看成是中國政府為防止經濟放緩過快,更多的刺激政策將出臺,一場拯救GDP的戰役將全面打響。
此后,發改委開始馬不停蹄地加快項目審批進度,國家對鐵路等基建設施的投資進度也開始提速。與此同時,過去6個月里,央行已經3次下調了存準率,向市場釋放了1萬多億元流動性,近一個月內,它更是出人意料地宣布了兩次降息。
對上述政策,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表示,政策總體不錯,但不管是松或者是緊,力度都有點過。
外界將此稱為“穩妥的保增長”,畢竟這與四萬億的保增長有著本質的區別,將重心暫時主要放在了對節能環保家電產品以及國家確定的所謂戰略性新興行業,特別是生態環境和節能項目方面,而且中西部是這一輪投資的重點。
本周,即將公布的二季度經濟數據或將超預期下滑,這種情境下,今年下半年中國經濟走勢以及穩增長的政策能否繼續保持“穩妥”的風格就頗受關注。
政策重點
對當前國內經濟所處位置,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進行了較為形象的描述,他認為,在中長期跨度內,實體經濟將經歷U形調整,而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U形左側正在形成底部的位置。
7月6日意外降息信號說明6月份以及二季度的數據將不會好看。7月1日,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公布的6月份PMI為50.2%,接近50%的榮枯線;環比回落0.2個百分點,降幅收窄,顯示制造業擴張接近停滯。
此外5 月份工業增加值增速已經接近三年來的低點,其他重要數據如電力生產僅同比增長2.7%,市場傳聞,6月份發電量更是慘淡。
溫州繼去年民間借貸出問題后,壞賬鏈條正在向銀行傳遞,溫州市金融辦匯編的“溫州市金融運行參考月報”顯示,今年5月末,溫州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61億元,不良貸款率達2.43%,連續11個月上升,遠高于今年一季度末全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0.9%的平均水平。
被看成中國經濟“定海神針”的中央企業,也面臨著連續數月利潤下滑的局面,“做好3-5年渡難關、過寒冬的應對準備”以求自保。
盡管這段時間也不時傳來一些利好消息,顯示出此前連續兩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一次降低利率以及加大財政寬松力度的政策已經取得效果, 例如可以觀察到的現象是6月份新增銀行貸款將超過8000億,中長期貸款所占份額也將有所增長;在基礎設施及房地產投資的推動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已小幅反彈。
不過,悲觀人士認為此時談經濟底部還有些為時過早,陳東琪此時擔心的是6月份的投資數據還會進一步下滑,二季度還很難說是底部。
“1-5月份的投資(增速)還有20.12%,但是實際上從6月份開始我認為投資會開始下降,房地產里面除了保障房以外的投資都在下滑。”他說。
1-5月份工業企業利潤還在繼續下滑,企業盈利能力也在下降。
匯豐銀行亞太區董事總經理、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認為,這些因素將抑制企業擴大投資和雇傭員工的能力。“固定資產投資和盈利增速的歷史數據顯示,目前的盈利增速下滑可能對投資增速造成影響。”他表示。
具體而言,他擔心的是上述因素的影響最終會反映到就業狀況上。
勞動力市場的表現一般滯后于經濟周期,從目前來看勞動力市場尚屬平穩。但中國央行最新的儲戶調查結果顯示,未來消費者信心指數和就業期望指數已經下降至200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隨著官方制造業PMI和匯豐制造業PMI的就業數據顯示出進一步下滑的態勢,吸納了勞動力市場30% 就業人口的制造業很可能首當其沖地受到影響。”他表示。
而他認為,未來收入信心指數的下降也意味著零售銷售的實際增速將進一步下跌。
對于未來的政策調整,經濟學家們普遍認為此時要做的就是進一步觀察已有政策的效果,“穩妥的保增長”依然要強調“穩妥”二字,政策不宜做大幅度調整,因為這也不足以扭轉中國將進入中速發展的趨勢,目前政策調整的全部意義僅僅是避免下滑的速度過快和過大。
屈宏斌認為,如果要維持內需的持續性復蘇,就必須采取更多的寬松政策手段,除了貨幣政策外,財政政策方面,減稅和增加財政支出尚有相當大的空間。財政收入5月份同比增速達13%,1-5月達12.7%,快于同期名義GDP 增速;此外,放開更多行業的民間投資管制,調動民間投資的積極性是提高投資效率的一項重要措施。向民間資本開放更多行業將輔助政府投資,尤其是在目前部分地方政府財務壓力較大的情況下。
不過陳東琪認為,刺激政策出臺的時機比方法更重要,要采取宏觀調控,更多地發揮市場作用,更多地發揮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這些杠桿的作用,一定要提前,早一點做準備,他依然認為上半年出手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