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9月開始,晉江市正式啟動建筑飾面石材加工企業和無證礦山分階段有序退出,并將于今年7月31日之前整體退出。截至6月25日,晉江市已基本完成無證礦山采點關閉任務,457家無證石材企業已全部退出,有證石材企業退出62家。這些已退出企業現狀如何?轉型的企業又面臨著怎樣的境遇?曾經的石材工人又何去何從?記者連日走訪永和、英林、東石等鎮了解到,石材加工企業正走在一條艱辛但有序的轉型之路上。
轉型出路一:“打包”轉移
行走在永和巴厝村道上,兩邊堆積著成堆的石板,石材廠廠房緊閉。大部分企業主正在積極尋求新的出路,“產業轉移”成了他們的一大途徑。
蔡智慧是東鑫石材的老板。“從事石材行近20年了……其他行業我做不來,也不敢去冒這個險”,為了尋求新的發展空間,他和當地幾個老板一起到山東省石材重鎮———汶上縣辦石材廠,提前將部分產能轉移到當地。
與蔡智慧一樣,晉江不少石材企業也選擇了轉移,甚至有些連同機器、工人一起“打包”到了其他地方。
據蔡智慧介紹,選擇轉移到外地的石材廠通常實力比較雄厚,而更多的中小企業選擇了轉型。
轉型出路二:轉投其他行業
據統計,晉江市目前有43家轉型企業已確定轉產方向,項目類型涵蓋機械配件、家具、包裝印刷、新型墻材等,其中永和天扶石材廠等9個項目已進入實質性的建設階段,但大部分的轉型企業還處在摸索探索階段。
永和華星石材廠趕在第二時段3月30日之前關閉,并最終選擇了機械配件作為轉型方向。記者在華星石材廠看到,臨路邊的廠房已拆除,石頭鋼筋鋪滿地。公司總經理林榮椅指著眼前的石頭鋼筋告訴記者,這是拆掉的廠房,已經這樣放置了近一個月,這塊地以后要做辦公樓和宿舍,但是目前廠房的手續還沒落實好,也沒辦法進行建設。“雖然做了十多年,但知道這行污染嚴重、破壞環境。”林榮椅說。
自從石材廠關閉之后,林榮椅不是待在廠里,就是奔走于鎮政府和各個部門之間,他感嘆自己已經好幾個月沒有“工資”了。林榮椅說,雖然政府已經開辟“綠色通道”,但還是希望一些手續辦理能夠更快一點,或者是不是能夠考慮特殊情況邊辦邊建。
對此,晉江市石材退轉辦負責人表示,對于轉型轉產的企業,一定會盡量從各個層面給予支持,提供一切便利服務,同時也將主動為有轉產意向的業主尋求轉產項目,進行牽線搭橋,但也希望企業們充分理解,提請市、鎮兩級協調解決轉產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必須具備合法、合規前提,必須能夠實質操作。
轉型出路三:“制造”工藝石
除了轉型和轉移,還有部分企業以“工藝石”的形態存留,通過了工藝石企業的初步認定。
據悉,晉江有109家企業涉及工藝石認定,其中59家企業全部符合納稅額度、環保要求、用地手續、經營范圍等11個條件。英林的成山建材石料廠便是其中之一。該企業負責人洪子布告訴記者,企業已經開始進行整改,對順利通過核查較有信心。
晉江市石材退轉辦負責人表示,對于已經初步通過工藝石認定的59家企業要在7月20日前按照《工藝石加工企業污染防治規范化標準》進行整改,如果整改不符合要求,一樣要關閉退出,另外的50家符合認定條件,但沒有用地手續的企業也需要在12月31日前取得用地手續后,再申請認定為工藝石企業,否則一樣要繼續關閉退出。
工人:部分轉移異地謀生
晉江石材退出轉型,大約5萬余人面臨工作變動。
“不能干石材了,還能做什么?”這是石材行業剛開始退出轉型的時候,許多工人思考的事情。如今大半年過去了,大部分工人已經選擇到南安、山東汶上等礦山、石材廠較多的地方就業。
吳文庭是東石本地人,從事礦山開采多年,一個多月前被老鄉介紹到山東。“沒辦法,也只懂這個,家里有老有小,如果轉行工資也沒有這行高,要養家糊口還是靠這門手藝。”
據記者了解,石材廠較多的東石柯村、清透、南岳三個村,外來工子女聚集的三所小學,初步摸底下學期將有1/3的學生離開。
未來:幫扶企業另謀生路
在已關閉的石材企業中,還有部分企業處于茫然之中,未來這些企業該何去何從,尋找轉型的企業該如何成功“轉身”等,這些問題依然是轉型之路的后續命題。
“這是一個復雜而系統的工程,還是要一步一步來。”晉江市石材退轉辦負責人表示,下一階段將繼續全面強制關閉,同時規范工藝石企業核查,對于已關閉企業的轉產,將爭取策劃生成若干個中小企業創業園或倉儲物流園,幫助關閉退出企業及周邊群眾找到新的生計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