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商界,感嘆最多的是做企業難,做基業長青的企業更難。沒有哪家企業不夢想著能基業長青,也沒有哪家企業不夢想著能成“行業之王”。在這些企業中,他們并不缺乏創新的動力,也不乏敢于冒險的基因,但是,能做到基業長青的則不多,而能長期占據“王位”的就更是鳳毛麟角。
黃河旋風至少在中原算是一個例外,長期“稱雄”人造金剛石業界,而且長勢喜人。
黃河旋風的前身,是一家2000元創辦的鄉鎮企業,在短短30多年里,經歷過“追求高科技的冒險起步”,有過多元化與一元化抉擇的風雨洗禮,也遭遇到了“父子傳承”的悲壯磨礪……最終成長為中國第一家生產人造金剛石的上市公司,創造了從“士兵”到“將軍”的奇跡。
今天的黃河旋風,在幾經風雨洗禮后,重新邁開了追逐“人造金剛石王國”的腳步。
黃河旋風坐落在長葛市,在1.8公里長的黃河大道以北是生產區和辦公區,以南則是生活區,方圓兩平方公里的占地面積,足以讓它成為最大的“喬家大院”。如今在大道的北側,一座新的行政辦公大樓已順利封頂,而在其身后,則是一個迅速崛起的生產廠區。
黃河旋風如何創造的奇跡,面對市場經濟的“狂風暴雨”是如何度過的,支撐其基業長青的“養生之道”又是什么呢?
從“士兵”到“將軍”
黃河旋風的前身是長葛塑料制品廠,是其創始人喬金嶺在20多歲時,籌資2000元創辦的一家鄉鎮企業,當時生產的產品主要是編織袋,也有石棉瓦和硫酸銅等低端產品。
正是這樣的一個小微企業,誰也不曾想到,承載了國人太多的夢想與驕傲,崛起為一家經濟外向型的在國際上有話語權的“明星級”公司。。
1983年前后,由于長葛塑料制品廠的產品附加值低,以及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迅速增多等因素,塑料制品廠一下子就跌到了即將倒閉的邊緣,遭遇到了第一次生存危機。
1985年,幾經沉浮的喬金嶺,逐漸意識到低層次發展很容易被淘汰,塑料制品并不能讓他“先富起來”。要想生存,轉型是必由之路,而搞高精尖項目,生產高科技產品”則成了喬金嶺最渴望涉足的。這是黃河旋風在起步前面臨的第一個坎。若邁過去了,找對了方向,迎接企業的就是一片艷陽天。對任何人來說,做抉擇都是很難的。后來喬金嶺選中鄭州一研究所的水磨石項目,花10萬元買斷了該項技術的生產專利,建立了黃河模具廠,開發出了中國第一臺金剛石水磨石機。
這種技術,在現在看來其實很簡單,可在當時,這已算是高科技了。自此,黃河旋風的運作如他們預測的一樣順風順水,產品供不應求,超常規發展。
20世紀90年代初,喬金嶺并不滿足于已有的成就,為了企業的新夢想,毅然投資2000多萬元,從全國各地重金聘請了300位超硬材料專家,進軍更具科技含量的金剛石生產領域。這就是后來成就黃河旋風奇跡的人造金剛石項目
到了1991年,黃河旋風的業績可謂一日千里,突飛猛進,利稅迅速突破1000萬元。喬金嶺,帶著他的企業,邁出了征程的第一步。1998年,黃河集團的骨干企業河南黃河旋風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成為全國第一家上市的人造金剛石企業。
“休克式”傳承陣痛
此后,黃河旋風進入了最輝煌的時期,長期穩坐國內人造金剛石行業第一的寶座,但波瀾也偏偏在這個時候出現了 。
2003年9月,喬金嶺的突然自縊辭世一下子把黃河旋風推到了風口浪尖。一個更大的坎,考驗著黃河旋風這個團隊,業界也為黃河旋風捏一把汗——群龍不可一日無首。尤其是在企業處于高速擴張的階段,當時黃河旋風涉足了飲料、高速公路建設、醫藥旅游等其他行業。如果不能把企業傳承處理好,企業不能平穩過渡,將給企業帶來新的震蕩,甚至有崩盤的危險。
事實上,很多企業在權杖進行交接的時候,就已經拉開走向衰落的序幕。中國的古語有富不過三代之說,且又有創業難、守業更難的說法。企業的權力交接,歷來都是一個難題。對黃河旋風來說,在經歷了意外之后的權力交接,則更是難上加難。
喬金嶺的長子喬秋生接棒是必然的,也是眾望所歸。然而對一個缺少社會資源,沒有經歷殘酷市場的錘煉,甚至沒有嫻熟管理經驗,對行業缺少敏感洞察力的少帥,業界和員工并不放心。
對喬秋生來說,必須面對的。不僅僅是要平定家中兄弟們的情緒,更要調動企業內高層與合作方一貫的積極性。能否順利跨過這個坎,成了考驗少帥的一個“試金石”。
然而,讓人欣慰的是,黃河旋風20多年來沉淀下來的企業價值觀念、文化已經比較穩固了,這個文化已成為企業的靈魂,只要團隊認可企業的價值觀、企業文化,就是企業發生震蕩,也只是暫時的,企業完全可以穩定、健康、可持續地發展下去。畢竟任何一個人不可能永遠領導一個企業,發生權力更替也是正常的新陳代謝。這也是喬秋生帶領黃河旋風迅速走出低谷的原因。
專注才能強大
在危難之時的喬秋生,有與父親一樣的低調,堅韌地擔負起了家庭和企業的“重擔”,直面產業資本的刀光劍影。
喬金嶺時期的企業發展戰略和目標,基本得到了保留,這樣有利于企業平穩過渡,但喬秋生對其進行了修正,為帶領企業邁過下一個坎,也為企業再次起飛奠定了基礎。
2003年以前,民間資本出現了參與社會事業建設的大潮,黃河旋風也不例外,其多元化之路早已經試水,電池、飲料、醫藥、造紙等,還爭取到阿深(阿榮旗至深圳)高速公路80公里路段的建設經營權。民營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企業領導人很容易頭腦不冷靜,都想擴張,后果往往是災難性的。
面對多元化經營的誘惑,喬秋生并沒有被多元化的路線所迷惑,他在調研國內外人造金剛石市場后,對公司的多元化路線進行了調整,集中優勢做好人造金剛石的這個主業,把企業引領到了一條正確的路子上來。
喬秋生頂住了企業領導層的反對和質疑,很快放棄了高速公路和造紙等項目,并停止了與印度合作的造紙項目。一個企業如果僅僅是從利益中來,到利益中去,最終一定難逃衰亡的宿命。如果當初,黃河旋風一味堅持多元化的路線,企業可能在短期會有可觀的盈利,但是企業的精力和資源都是有限的,其主業將不可避免受到影響,因為黃河旋風是靠掌握核心科技領先的。
平時,很多人想說服喬秋生去做房地產、股票和期貨什么的,但他一直沒答應。喬秋生明白“隔行不取利”的道理,自己不了解的行業也不會去做。喬秋生曾這樣回應說:“黃河旋風是一家公眾企業,要對所有股東負責。今后我們無論做什么,都不能動搖主業的根基。”
靠核心科技領先
對現代企業來說,要想基業長青,必須形成核心競爭力。而對黃河旋風來說,體現其核心競爭力的就是要依靠核心技術。喬秋生也知道,技術創新是黃河旋風不斷發展的動力,沒有核心技術的領先,黃河旋風是沒有辦法保持長期領先的。
搞科研難免會走彎路。喬秋生在科研上,敢于投入,不怕冒風險。比如人造金剛石復合片的研發,是千百次的科學試驗的結果,每次試驗的失敗,單作廢的一個氣錘,就需要花費相當于一輛桑塔納轎車的價錢,為此黃河旋風花費了3年時間,投入了近3000萬元。
“黃河旋風每年在科技創新上投入很大,占到了銷售收入的6%以上。”黃河旋風董秘杜長洪告訴記者。這個6%只是按照黃河旋風每年的營業額計算的,若按照企業純利潤計算的話,會遠遠高于這個數字,這種高投入,在一般的企業里,是不可想象的。
黃河旋風做到了,一切精力都要圍著“一個中心”求發展,即以人造金剛石的研發、生產為中心工作。杜長洪告訴記者,“擅長短跑的,不一定能跑贏馬拉松。要成為基業長青的企業,也必須有健康、堅守的企業文化。”
黃河旋風除了有團隊認可的企業發展戰略,還有就是重視人才和科技創新。喬秋生沒有把人才看做企業的成本,而是企業的資源。
黃河旋風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的精神和意志,尤其是尊重科技、尊重人才的風氣,到今天,不僅沒有丟掉,而且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喬秋生繼承了其父的思想“基因”,采用了智、勇、仁、信、嚴的用人標準,堅持為企業選用賢能,尤其在吸引、培養、使用人才方面,做得相當好。在管理上,黃河旋風早已建立了職業經理人制度,以及股權激勵制度。只要能調動技術人才的創新積極性,黃河旋風舍得花大力氣、下大工夫,比如:凡是科技人員提出的,都是管理人員必須做的,必須提供的。在黃河旋風,科技人員都是住最好的房子,只有科技人員,尤其是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有資格住別墅。事實上,很多人就是沖著黃河旋風對人才的看重、對技術的看重才加盟的。
在管理上,喬秋生杜絕任何親朋好友進入管理層。他的兩個兄弟和妹妹都不在公司任職。這樣一來,公司徹底消除了家族式管理對企業帶來的消極影響,建立真正的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成為可能。
黃河旋風在順利通過幾道坎后,逐漸恢復了元氣,意外不僅沒有減緩這個企業的前進步伐,反而使其爆發出了更大的活力。目前,黃河旋風已經殺向寶石級金剛石的領域,并在大顆粒人造金剛石、超硬復合片等方面獲得了重大突破。由黃河旋風王裕昌博士負責研發的“1-10毫米寶石級金剛石單晶合成”項目,公司現已生產出2mm優質大單晶金剛石,下一步將合成可用作高檔首飾上的寶石,大顆粒直徑達到4~5mm(約0.6克拉),以及6~10mm(約1至2克拉)。
黃河集團每年孵化出金剛石產業新技術項目數十個、新產品近百項,而正是這種在自主產權上的絕對優勢成就了今天的黃河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