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市場壓力愈大,競爭趨于白熱化,產能過剩,產品同質化嚴重,中國機床企業如何沖關,是業內外倍加關注的。從4月16日在南京舉辦的第七屆中國數控機床展覽會上,也許可以尋找一些答案。
市面上正在推一部青春勵志片,將當紅的影星收羅了一串,片名叫做《無問西東》。
“無問西東”,取自清華大學校歌第三段,“立德立言,無問西東”一句。有環顧四周,舍我其誰,勇往直前,創世界一流之意。想來,中國機床制造業,不就是在這樣一個坎兒上嗎?
多年前,機床業界流傳一個自嘲:高端失守,低端混戰。在經歷了本世紀頭十年經濟需求的強勁拉動,又得到國家對戰略性基礎產業的高度關注和政策扶持下,中國機床業快速發展,市場持續火爆,產品熱銷,甚至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可喜的是,幾乎所有大中型機床企業都進行了一輪技術改造,一批骨干企業的制造環境、科研條件得到全面改善與提高,能夠更多地借鑒學習、引進利用技術進步的成果和經驗,成長出一批具有一定國際競爭能力的機床企業。
此消彼長,中國機床工業已經到了瞄準世界一流,躋身先進行列的關頭。固然差距是明顯的,在可靠性、數字制造、關鍵零部件等方面尚待努力,趕超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兒,但如果不做,則風險和代價將更大。
目前,市場壓力愈大,競爭趨于白熱化,產能過剩,產品同質化嚴重,中國機床企業如何沖關,是業內外倍加關注的。從4月16日在南京舉辦的第七屆中國數控機床展覽會上,也許可以尋找一些答案。
機床展向來很火,盡管當前市場仍然偏冷,而且南京展地位較北京國際機床展又低了許多,但仍有800余家機床工具制造商報名參展,境內知名機床企業悉數到場,境外參展商亦有百余家。
與往屆稍有不同的是,這次參展企業不太熱衷秀概念做大文章,而是突出實用價值,重視市場反應,拿來的機子多為企業當家的熱銷產品,記得前幾年北京展上,大飛機、核電、風電等重大裝備題材很火,而此次展會雖也有一批應用于汽車、航空航天、船舶、能源等國家重點發展領域關鍵零件關鍵工序的展品,但畢竟還是較低調了。
若論展會熱點,大連機床展出的一條汽車發動機活塞加工自動化生產線,倒是引起同行特別的關注,來參觀的用戶也絡繹不絕。山東一個企業已經買了一條線,準備再買十條。大機的人估計,此次展會可能會有簽約數十條線的斬獲。當代機床行業真正的市場在汽車制造,我國機床企業多年徘徊在汽車發動機制造領域之外,現在終于看到突破的端倪,豈不令人欣喜。
其實,中國機床在國際汽車制造主陣地上攻城拔寨的已經有了一個傳奇式的濟二,他們的汽車沖壓生產線不僅牢牢占據國內市場第一把交椅,無論自主品牌還是合資甚至獨資品牌的整車企業,都在用濟二的沖壓裝備;如今濟二品牌的生產線已經進入歐美高端市場,并被國際同行高度評價。盡管這次展會他們還是延續了一貫的低調務實風格,但舉手投足間還是流露出獨特的淡定與自信。老總張志剛說話直來直去,率性爽快,但就是不多談涉及同行與對手的觀點意見,我稱他“氣死記者”。
“我就認同濟二”——劉建榮對記者說。這位曾在本世紀頭十年帶領齊齊哈爾一機床走出一段國企振興之路的傳奇人物,又在2009年離開這家已經轉制為民營企業的老東家,投身到做工程機械起家的另一家民企三一集團。沉寂三年后,此次展會帶著橫空出世的三一精機,高調復出。劉建榮與張志剛相同之處是直率不掩飾,而不同在于劉建榮談起同行來,絕不拐彎。他的個性更加外露,坦率得令記者驚訝。
三一進入機床行業,所用的模式與他們多年來進入任何一個行業都一樣:高價挖到領軍人物,重金投入裝備,堅持自主研發,打造自主品牌,沿用三一文化凝聚企業競爭力,所謂高舉高打。劉建榮帶著他一手組建的團隊,在三一的旗幟下于上海開始了他人生的另一段歷史,他們針對工程機械制造的各類需求進行研發,為三一集團新建設或改造的工廠做整條加工線。但這僅僅是開始,無論劉建榮還是他的大老板梁穩根的胃口都不止于此。劉建榮說,中國機床市場每年有4000億元的規模,其中國產的2000億元,進口的2000億元,“三一精機就要在進口的那塊兒拿回百分之一的份額來,不算離譜吧!”他說話就是這樣直白。
在展會上我們也見識到了另一種風格截然不同的進入。廣東有一家為壓縮機和滾動功能部件做專機的企業,叫做廣州敏嘉,規模不大,2002年才成立,基本上名不見經傳。但因專業性強,產品質量性能好,受到日本著名企業THK青睞。本來THK是在展會上向整機企業賣產品的,但還是一次采購了廣州敏嘉的6臺床子,這是他們在此次展會上惟一出手買入的一單。所以,市場永遠都會有的,關鍵看你怎樣做。有個小插曲,廣州敏嘉的展臺不大,緊挨著擺放著幾臺樣品,THK的人見到自己已買的也在展覽,便不高興,敏嘉卻不以為然,“自主知識產權的床子,想怎么擺是我們自己的事”。
敏嘉的例子多少令我有些意外,因為做機床是需要時間積累的,這個行當講究論資排輩。中國機床高地最可貴的常青樹、共和國當家設備的搖籃之一,武重(武漢重型機床廠)應該是我們熟悉的那類典型,有一種老企業的范兒。在武重的展臺上,我們見到了董事長黃照。黃總是這樣描述武重的,這些年武重的規模有了一定的增長,但不是行業里最快最大的,武重這樣的重型機床制造企業,服務于國家能源交通等重大基本建設項目與工程,關鍵是做精,而不是規模。
武重下一步發展的方向,將是為國家重點發展的七個高端裝備制造領域提供裝備;同時高度關注歐美等國產業轉移帶來的技術外溢機會,和更具短兵相接式的競爭。說話間,有國外的客商來訪,我們便向黃總告辭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