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增長 ” 似乎已經不足以形容中國鋼鐵產業的發展速度,出席 2011 年中國鋼鐵產業網年會的首鋼總公司總經濟師毛武用了 “ 爆發式增長 ” 一詞。透視中國鋼鐵經濟形勢,毛武用了 “ 三大奇象 ” 來概括:一是鋼鐵產量爆長,二是薄積厚發,三是人均消費量大。
毛武介紹,在最近 10 年中,中國粗鋼產量和表觀消費量凈增 5 億噸,達到 6.27 億噸,占世界的 44.3 %。鋼鐵企業雖然開足馬力,但是,在河北鋼鐵集團( 2010 年粗鋼產量 5286 萬噸)、寶鋼集團( 2010 年粗鋼產量 4450 萬噸)、鞍鋼集團( 2010 年粗鋼產能 4028 萬噸)面前,年產粗鋼 1000 萬噸只能是 “ 平民 ” 水平,根本搬不上臺面。但是,在這些爆發式增長的背后,鐵礦石和焦煤等原材料價格也扶搖直上,導致鋼鐵企業的利潤空間被不斷壓縮。
“ 常態的發展都是厚積薄發,如美國鋼鐵產業歷經多年的積蓄才突破 1 億噸大關。各國鋼鐵產業的發展歷程莫不如此,唯有中國是 ‘ 薄積厚發 ’。” 毛武指出,中國似乎患有鋼鐵饑渴癥,鋼鐵產業底子非常薄弱。從 1949 年至 2000 年的 50 年間,中國鋼鐵的積蓄量只有 19.4 億噸,而新世紀前 10 年,中國鋼鐵的累計產量便超過38億噸。目前,中國鋼鐵的年產量是美國的 6 倍,而人均鋼鐵積蓄量只有美國的 1/6 。
中國龐大的人口數量是一個“可怕”的因子:再大的產出和資源,被 13 億人口相除,就會變成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量;再小的需求和物資,被 13 億人口相乘,也會變成一個可怕的天文數字。但是,毛武指出,鋼鐵卻是一個例外。
他指出,中國鋼鐵的產量已達到7億噸的量級,中國人均鋼鐵消費量也居于世界前列,接近每人 500 公斤。相比之下,世界人均水平不過 150 公斤,歐美發達國家也不過人均 300 公斤至 400 公斤而已。
毛武一直認為,鋼鐵的噸位最能夠衡量經濟的 “ 重量 ” 。中國已經從滿足溫飽的制造時代邁進了需要解決住行需要的小康時代,毛武將其稱為 “ 中國建造 ” 時代,并指出, “ 中國建造 ” 時代,鋼鐵產業將會更加紅火。
毛武表示,所謂“ 中國建造”時代,是城市化時代、房車消費升級時代、基礎設施建設時代,這將釋放對鋼鐵的天量需求。 2010 年,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率高達 70 %,其中 80 %投向了制造業、基礎設施和房地產三大領域;實物形態投資主要是建筑物和機器設備兩類,其中,建筑安裝工程占 61 %,設備、工器具購置占 22 %。
國際模具及五金塑膠產業供應商協會秘書長羅百輝表示,中國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已完成從鋼材進口大國到出口大國的華麗轉身,近幾年每年出口量都超過4000萬噸,居世界前列。目前,中國鋼鐵企業在規模上已經達到世界水平。中國粗鋼產量由2001年的1.5億噸提高到2010年的6.3億噸。2011年,粗鋼產量有望突破7億噸,再創歷史新高。2010年,全球產量前20大鋼企中中國企業有9家。但是,由于粗鋼產能的快速擴張,中國對鐵礦石的進口也急劇增加。為了應對不斷上漲的價格帶來的困境,中國打算新增境外鐵礦石產能1億噸以上,支持中國鋼鐵企業在具有資源優勢國家和地區以及周邊國家,有序建立穩定、可靠的鐵礦石、鉻礦、錳礦、焦煤等原燃料供應基地和運輸保障體系。同時,也將加快國內鐵礦資源的勘探。
據我的鋼鐵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11月25日,全國主要城市熱軋卷板、螺紋鋼持續去庫存:熱軋卷板本期庫存435.04萬噸,較上周減少0.47萬噸。螺紋鋼本周庫存量492.18萬噸,較上周減少6.04萬噸。近一兩個月社會庫存去庫存情況良好,庫存已不構成利空因素。
12月1日,沙鋼出臺2011年12月上旬部分產品價格政策,螺紋鋼價格維持不變,熱軋卷板下調100元/噸。近期鋼材出廠價調整趨穩,甚至有鋼廠開始上調鋼材產品出廠價格,12月1日,山鋼集團二級螺紋鋼出廠掛牌價上調50元/噸。
據我的鋼鐵網監測的全國24城市報價顯示,本期內螺紋鋼及熱卷板報價均保持穩定,原材料方面鐵礦石價格弱勢未改,焦炭、廢鋼基本趨穩。
本期評級機構紛紛展開降級行動,葡萄牙、比利時遭到降級,歐洲所有國家的主權信用都遭到威脅,英國、美國的一些大銀行都依據標普的新標準遭到降級。不過11月30日晚間開始,市場被注了一劑強心針:中國央行宣布從12月5日起下調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50個基點;隨后,美聯儲公告稱,已經和英國、歐洲、加拿大、日本和瑞士六個發達國家和地區央行聯手同意在12月5日將現有的美元互換定價下調50個基點。這些舉動給市場帶來了短時的流動性上的寬裕。
繼上期匯豐PMI預覽值跌破榮枯線后,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官方PMI為49.0%,環比回落1.4個百分點。這意味著經濟情況持續下滑,因此下調存準率的舉動應當被視為保增長的舉措之一。
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的帶來的利好并不能持久,未來大宗商品的走勢仍然與美元以及全球經濟環境保持高度的相關性。鋼市也仍然跟隨大市波動,弱勢的中長期格局難以改變。
鋼鐵行業步入低收益時代
當前國內鋼鐵行業所面臨的虧損局面,顯然與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三大鐵礦石巨頭壟斷價格,宏觀經濟不景氣以及國內鋼鐵行業產品缺乏高科技含量、國內市場供大于求等疊加因素影響有著相當的關聯。
最近幾年,盡管總有指責行業大部分利潤被國際上幾家礦業公司蠶食的聲音,但是奇怪的是,國內鋼鐵企業仍在大規模擴產。由于 2009 年 4 萬億元投資不僅帶來旺盛的需求擴張,還使得鋼鐵行業投資重新復蘇, 2011 年鋼鐵產能投放重新活躍。
經過一年的信貸收緊及房地產調控,鋼鐵等實體行業正在步入年內最為寒冷的冬季,鋼鐵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都在寒風中瑟瑟發抖。在鋼價下挫、礦價堅挺的背景下,中國鋼鐵行業的盈利水平已跌至谷底。資料顯示,本輪鋼價下調始自 8 月底, 9 月底以來跌幅明顯擴大,國慶之后更是跌得一發不可收拾。隨著鋼價的暴跌,庫存出現回升。據中國鋼鐵現貨網統計顯示, 9 月份,社會鋼材庫存在連續 6 個月環比下降后首次出現回升,多家鋼廠訂單環比降幅在 10% 至 20% 。
鋼鐵價格現在還在低位徘徊,很多鋼鐵貿易商都認為 2012 年的市場形勢并不會有大的起色。就目前國內鋼市供需狀況來看,供大于求已經成為一種常態,買方市場的格局不會改變。在這一“ 常態”和“格局”下,對于鋼鐵貿易商而言,是微利、無利、負利,對于鋼廠來說,也只能是微利經營。
唐宋鋼鐵經濟研究院發布的 2011 年年報指出,9 月鋼價大幅下挫后,2009 年以來的上行周期終結,行業進入了低利潤期。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黨委副書記羅冰生最新公布的數據更是讓行業人士多了些擔憂。他指出:“1 月至10 月,中國大中型鋼鐵企業銷售利潤率只有 2.8% ,比中國工業行業的平均盈利水平還低,全行業仍處于低效益狀態。若扣除鋼鐵企業投資收益 54.94 億元,鋼鐵主業利潤實際只有 638.45 億元,銷售利潤率僅為 2.58% ,遠低于銀行利率。
在羅冰生調研的 77 戶大中型鋼鐵企業中,即便是利潤位于前列的寶鋼和包鋼,利潤額也僅分別為3.52 億元和3.22 億元。而虧損企業已經由 9 月份的 9 家增加到 25 家,虧損面擴大到 32.5% 。 25 家企業虧損額為 21.25 億元。
“10 月份,全行業盈利處于歷史最低水平, 77 家大中型鋼鐵企業實現利潤比 9 月份下降 82.6% ,僅為 13.75 億元,產品銷售利潤率僅為 0.47% 。” 羅冰生說。
0.47% 的利潤率意味著鋼鐵企業產銷 100 元的鋼材只有 0.47 元的利潤,遠低于 1年期存款利率。而作為資金密集型行業,現在,鋼鐵行業負債率達 67% ,其中大部分來自銀行貸款。對此,“ 我的鋼鐵網 ” 資訊總監徐向春解釋,前些年行情好,鋼廠加碼投資導致了如今的產能過剩。鑒于鋼鐵行業是重要的社會基礎行業,國內并沒有對整個行業限制貸款,而只是針對不符合產業政策的鋼鐵項目進行了限制。
規劃產量越控制越擴張
“ 高產量,高成本,低效益。 ” 羅冰生這樣概括鋼鐵行業的現狀。他坦言,粗鋼產量高增長造成高價進口礦增加,而供大于求促使國內鋼材價格下降,因此,生產總量高增長是全行業高成本低效益的最根本原因。
過去 10 年,中國鋼鐵業經歷了令世界羨慕的規模擴張。但是,過度追求規模經濟的粗放發展模式也使行業遭遇資源、環境瓶頸,產量的快速增長與產能的不斷增加,也被認為是過剩的信號。行業主管部門指出,正是鋼鐵產能過剩的矛盾,導致中國鋼鐵市場價格大幅波動,加之經濟增長減速引發鋼鐵消費降溫,鋼鐵行業在 10 年華章之后跌入微利或負利時代。
“ 十二五 ” 期間中國鋼鐵工業發展的指導性文件 ―― 《鋼鐵工業 “ 十二五 ” 發展規劃》(簡稱《規劃》)已經正式對外發布。《規劃》對品種質量、節能減排、產業布局、資源保障、技術創新、產業集中度等 6 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目標。吸取以往產業政策因脫離市場實際而屢屢落空的教訓,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此次規劃弱化了行政控制色彩,強化了政策引導概念,意圖實現 “ 十一五 ” 期間鋼鐵行業的未盡之業。
“10 年來,產業政策制定部門對經濟發展估計不足。在嚴重低估需求的基礎上,國家對鋼鐵產能進行了控制性發展,但卻越控制越多。 ” 一位業內人士如此評價。
2005 年 7 月出臺的《鋼鐵產業發展政策》第一條即提出 “ 鋼鐵生產能力保持合理規模”,但國內鋼鐵產業擴張并未因此減速,“ 十一五”時期,中國粗鋼產量由 3.5 億噸增加到 6.3 億噸,年均增長 12.2% 。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于 2009 年年初出臺了《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力圖將 “ 總量恢復到合理水平 ” 。這份規劃明確將當年粗鋼產量定為 4.6 億噸。但是, 2009 年,中國實際粗鋼產量達到 5.7 億噸。
作為鋼鐵行業的第三份綱領性文件,《規劃》在繼續以嚴控產能擴張作為基本原則的同時,取消了對鋼鐵總量的量化概念,對此的描述僅為 “ 使鋼鐵總量基本滿足國民經濟發展需求 ” 。
盡管弱化了行政色彩,但是,多位行業人士認為,鋼鐵行業粗放式發展、結構性過剩的痼疾,短期內依然很難得到解決。
鋼鐵行業迎來“外資”利好
近日,工信部在其發布的《鋼鐵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解讀文件中明確表示,鼓勵國外頂尖鋼鐵企業投資參股國內鋼鐵企業。業內專家稱,這一政策對中國的鋼鐵行業是利好消息,有利于提高中國鋼鐵行業的技術含量和盈利能力。
工信部在解讀文件中表示,我們要敢于吸引國外頂尖鋼鐵企業投資參股國內鋼鐵企業,吸引他們參與重大項目,以迅速提高我們的管理和開發能力。對此,國際模具及五金塑膠產業供應商協會秘書長羅百輝表示,目前國家支持節能減排,如果外資參股中國鋼鐵企業,將好的技術帶進來,有利于鋼鐵企業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此外,一些外資鋼鐵集團擁有海外的優質礦山,目前中國的鐵礦石對外依存度高達65%,吸引外資參股有利于保障資源。
此外,外資參股還有利于鋼鐵行業的產業升級;并有可能推動鋼鐵板塊的資產重組,對那些有實力的大型鋼企,以及那些需要全盤改革的鋼鐵企業來說重組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不過政策出臺之后還要看其配套措施,這將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
鞍山鋼鐵公司經濟管理研究院院長竇立威對我國鋼鐵工業宏觀形勢進行了分析。他表示,作為目前全世界粗鋼產量的第一大國,中國鋼鐵行業還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這是參照日本和德國完成工業化建設的經驗,人均用鋼和每平方公里用鋼量的數字都還遠遠大于我國目前的數字。從這個數據推算,我國的工業化歷程至少還有10年時間。而目前之所以鋼鐵行業出現了利潤率大幅度下滑,市場需求量減少的情況。原因在于為了減慢通貨膨脹,國家出臺了一系列調控政策。今后市場會逐步回暖。
來自美國的學者Rae則對當前美國經濟發展態勢與中國經貿關系進行了精彩演講。他表示,中美已經形成了相互依存的關系。中國是目前全球仍在保持高速發展的唯一大型經濟體,共同的經濟利益將會促使兩國關系越走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