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30日宣布,從2011年12月5日起,下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調整后,中國大型金融機構和中小金融機構將分別執行21.0%和17.5%的存款準備金率。這是近3年來,中國存款準備金率首次走出“上調”區間。(11月30日中國人民銀行網站)
去年,存款準備金率提高12次,今年也有6次上調,在調通脹的情況下,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是緊縮的貨幣政策,以達到調控目的。而如今,3年內首次將存款準備金率放在“下調檔”,其傳達的意味,其標識的政策調控方向,都必然有所改變,在我看來,這是調通脹悄然轉向保增長的一個“標記”。
仔細分析不難知道,此次之所以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源于10月份的外匯占款大幅度減少,而貨幣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動收縮,貨幣收縮有一定的限度,在這個限度內,可以調控通脹,而一旦超出這個標準范圍,便會導致經濟加速下滑的風險,因而有必要開閘對沖。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顯然是出于這樣的考慮,畢竟,下調之后,可以平復市場的恐慌情緒,也可以達到穩定人心的目的。
這也體現了調控政策的靈活性。畢竟,就貨幣政策而言,適度的放松是必須的,但目前,因為調通脹的緣故,的確過于緊縮,以至于貨幣存量,甚至不能有效地帶動經濟運行,有必要適當“放松”。而下一步的動作,顯然也要看經濟運動形勢,如果貨幣政策依然緊縮,還可能繼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因為目前的利率,暫時沒有調整的空間。
也有人擔心下調準款準備金率會引發通脹的反彈,其實這種擔憂略顯多于,畢竟,當前的通脹是結構性的,最主要的還是農產品供給不足的原因,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適當地放松貨幣政策,其實對農產品的供給而言,影響不大。故而,在這個時間點選擇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其負面影響也甚為微小,而對貨幣政策本身的調控,其積極與轉變意義顯而易見。
更何況,目前全球經濟衰退的跡象,依然沒有明顯的好轉,外部需求自然在急劇下降,此時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對阻止經濟過快下滑而言,其積極意義不言而喻。更何況,最近幾個月,GDP和CPI都有下降的趨勢,甚至沿海地區、溫州等地,中小企業都出現了嚴重的資金斷裂跡象,這時適當地放松貨幣政策,恰逢其時。
其實,與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同樣值得關注的,便是發改委上調電價,這其實是調控政策的“兩招”。在物價下行、通脹壓力減小的背景下,市場預期內的微調,必然提上議程。適度放松貨幣,推動生產要素價格改革,結構性減稅都將成為政策選項。這“三招”,前兩招是這次所為,而結構性減稅,11月的財政部免征小微企業22項行政收費即為這埋下伏筆。這傳達的意味已經很明顯了,經濟工作的基調,已經從調通脹轉變成保增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