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一艘名為“瓦良格”號的廢舊航母。2001年,整體結構已經被嚴重破壞,原有動力系統、電子系統、偵察系統被全部拆除的“瓦良格”號航空母艦被購買運送到了中國。
從“瓦良格”航母2002年3月3日正式抵達中國大連,停靠在大連內港西區碼頭開始,到今天正式試航,一共經歷了9年5個月又7天時間,共計3447天。“瓦良格”航母抵達中國后,即開始了改建工作,直到2008年底,中國國防部開始披露有關航母的相關信息,使得中國第一艘航母成為近年來持續升溫的焦點話題。
從國防部新聞事務局獲悉:今年8月中國航母平臺順利完成首次出海試驗后,按計劃返回船廠繼續實施改裝和測試,目前已完成有關工作,11月29日再次出海,開展相關科研試驗。
隨著我國航空航天航海技術的進步,高科技業也隨之發展,更多的運用到了普通人的生活中,隨之帶來的五金契機也不言而喻。
偌大的航海工程,特制五金工具成為甲板上下的關鍵“鑰匙”,打開航母的“靈魂”。特制五金螺絲螺母也不可小視。或許五金企業主會暗笑,這樣的工程都是兵工廠來做的,外人沒法接到的。沒錯,這樣的工程確實中小企業望成莫及,但不要忘記,每一次科技的騰飛,都會帶的民間科技運用。
隨著航母的研發,勢必會帶動普通航海船只的升級,那些豪華游輪和客輪以及小漁船,都將出現新一輪的升級,五金工具和五金配件是否可以緊跟時代腳步,需要五金企業主仔細思量。
今年科技業大事不少,神州八號和天宮一號升天,搶占宇宙空間站。一些適用于航空方面的特殊五金工具和五金配件,經過改裝,已經運用到了生活中,如何提高自己的產品銷路,還看如何把握新科技產品化。
嚴格的說,無論多么高科技的產品,都可以實現民用化,因為科技源于生活。對普通民眾來說,可以使用高科技,是對生活質量的提高,也是五金產品的升華,這樣的產品當然會受到青睞。包括一些軍工產品民用化,也是一個道路。
興發鋁業生產的航天專用鋁材就是個成功的案例,興發鋁業通過緊密貼近航空航天事業,積極主動的尋求合作,從而得到了業內的肯定,戰勝眾多國內外品牌,一舉成為了2008國內唯一的“中國航天專用鋁材”產品。興發鋁業不但證明了自己的尖端科技實力,同時,在航天技術民用化領域,也走向了一條“飛天”之路。
北京銅牛集團作為研制航天內衣選定的唯一合作伙伴,與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共同研制以天然纖維為主的航天內衣及其他高科技產品。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統計,2008年上半年,雖然國內外經濟形勢較為嚴峻,但是該公司民用產業運行態勢良好,民用產業實現收入127.46億元,同比增長27.2%,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實現收入80.63億元,同比增長19.2%;航天服務業實現收入46.82億元,同比增長43.6%。航天技術民用產業化已經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還有航空藥物等等,這都說明高科技民用化,不是個例也不是新思想,五金企業主不能過于膽小和保守。要緊密的圍繞高科技,不能搞埋頭工程,自己埋頭研發,要縱觀全局,在緊緊跟隨高科技的前提下,敏銳的捕捉新時代的新需求、新習慣,要注意企業文化與社會影響,最大化的發揮企業價值銷售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