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球制造業陷入衰退的危機之中,從而凸顯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對全球制造業發展的意義。隨著2月4日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今年1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全球制造業復蘇跡象正愈來愈明顯。
繼去年12月回升2.4個百分點之后,中國PMI在2009年1月再次上升4.1個百分點,達到45.3%。其中,生產指數、新訂單指數、采購量指數、進口指數、購進價格指數升勢較為明顯。
這一數字與不久前美國供應管理協會公布的2009年1月美國PMI顯示出較高的相似度。美國PMI在2009年1月上升2.7個百分點,達到35.6%,各擴散指數中,購進價格值數、生產指數、新訂單指數上升也相對明顯。
與此同時,歐洲地區的制造業也顯示出回升的跡象。其中,英國PMI上升0.9個百分點,達到35.8%;法國PMI上升3.2個百分點,達到 38.1%;意大利PMI上升0.6個百分點,達到36.1%,均好于預期水平。而德國PMI則下降了0.7個百分點,為32.0%,與預期相當。從整體上看,歐元區1月的PMI回升了0.5個百分點,達到34.4%。俄羅斯制造業表現與之基本相當,在1月上升了0.6個百分點,也達到34.4%。
制造業大國日本的表現差強人意,1月日本PMI下降了1.2個百分點,僅為29.6%,PMI已連續下降6個月。制造業PMI是一個綜合指數,通常PMI指數在50%以上,反映經濟總體擴張;低于50%,反映經濟衰退。所以,目前各主要制造業大國仍處于制造業收縮階段。美國供應管理協會也表示,美國制造業出現了向好的方向發展的趨勢,同時制造業的萎縮仍沒有停止。該協會的調查顯示,制造業管理者普遍認為:汽車行業和房地產業是帶動制造業復蘇的最有效途徑。然而,從全球制造業的表現來看,制造業部門收縮幅度已經減緩。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研究員張立認為:1月份的PMI指數表明,中國經濟低谷逐步回升的態勢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