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央行宣布自7月7日起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分別上調0.25個百分點。此次加息,對中小企業來說是福是禍?
加息誰獲益?
有不少分析人士認為,因為央行的緊縮貨幣政策,使中小企業出現融資難問題。但更多人覺得,在整個緊縮的過程中,受到最大影響的恰恰是大企業,中小企業的表現反倒相對穩定。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央行此次加息應是經過反復權衡后的選擇,盡管加息對經濟減速、熱錢等方面有負面因素,但由于當前銀行存貸款名義利率遠低于市場利率水平,因此加息很有必要。一方面是對負利率的修正、有利于管理通脹預期,另一方面可發揮利率的杠桿作用,擠出資金占用多、回報率低的項目,從而騰挪出更多資金進入中小企業。
“年初的時候與一國字頭大企業交流,他們預期利率上升,正在研究發債、海外融資等新渠道。大企業、大項目有兩個特點,一是其融資渠道多,不依賴銀行貸款,二是有不少項目預期收益率不高。因此,利率提高對其擠出效應會不斷增加,從而有利于中小企業。”郭田勇說。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與其觀點一致。魯政委認為,目前大企業對外部融資成本都已經相當敏感,加息之后,擁有多種融資渠道的大企業認為貸款不再合算,便會更多考慮發債、發股票等其他成本更低的籌資方式。而對中小企業來說,即使“官利”有所上升,但比民間融資利率依然要低得多,因此有利于中小企業融資環境的相對改善。
記者了解到,今年有不少大企業紛紛發債融資,主要用來替換銀行貸款。大企業所需信貸額度的減少,或將使銀行有剩余額度支持中小企業。
銀行來給力
緊縮性貨幣政策帶來的經濟下滑雖是不爭的事實,但“硬著陸”之類的說法卻是言過其實,而通脹壓力在一段時間內仍將高企,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上周最新例會也強調“要注意把握政策的穩定性”,這意味著目前政策的重心仍在控制通脹一邊,不會立即轉向市場所預期的寬松。從銀行的角度來看,這或將使其對大企業的貸款繼續流失。
或許眾銀行早已意識到緊縮背景下來自于中小企業貸款的增長潛力。今年以來,在中國銀監會鼓勵和呼吁下,銀行也就“順水推舟”紛紛扛起了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大旗。
以中信銀行為例。為破除對中小企業放貸的“抵押物崇拜”,中信銀行推出了小企業授信風險控制模式,讓眾多中小企業不提供抵押物即可通過銀行風險管控的方式使夢想變成了現實。2011年年初,中信銀行著重針對成長型小企業,尤其是“一鏈兩圈三集群”(一鏈,指供應鏈上下游;兩圈,指商貿集聚圈和制造集聚圈;三集群,指市場、商會、園區集群)的小企業,推出了小企業“成長貸”系列產品,市場反響良好,僅今年1至5月,“成長貸”產品增長165億元,增幅遠高于一般貸款。
目前中信銀行的小企業不良貸款率只有0.34%。記者從中信銀行獲悉,年內預計有25家分行建立專營機構,屆時將形成基本覆蓋全國的小企業專營體系,同時還將進一步簡化流程和擴大授信。一方面,將推出打分卡代替傳統的企業評級,簡化貸前調查和貸后管理程序;另一方面,將業務審批權下放到基層,實施專職信審人員派駐制,取消信審會,并且還將增加專項人力資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