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三央行毫無征兆的加息動作繼續考驗市場承受能力,從緊的貨幣政策繼續前行將給中國經濟帶來哪些負面因素,這種緊縮的貨幣政策還將持續嗎?
日前匯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兼經濟研究亞太區聯席主管屈宏斌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政府貨幣緊縮調控政策已經進入尾聲,從三季度起從緊的貨幣政策將持續,四季度將轉為相對穩定或中性的貨幣政策。”
屈宏斌指出,“到第三、四季度,中國GDP增長可能放緩到9%以下,但仍會保持在8.5%以上。這種放緩是溫和的,也是我們為了控制通脹所必須的放緩,但不會放緩至8.5%以下,不會硬著陸。”
基于上述對基本面的判斷,屈宏斌認為,對金融市場來說,股市下半年將迎來利好,匯豐認為在下半年中國股市至少有20%以上的上升空間。
緊縮政策已進入尾聲
NBD:本周三央行宣布加息,您對未來的貨幣政策作何判斷?
屈宏斌:我認為現在緊縮政策已經進入尾聲。三季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將持續,四季度將轉為相對穩定或中性的貨幣政策,但不會反轉至放松的態勢。
這一輪通脹調整過程中,利率的作用始終是第二位的,主要是用來管理通脹預期。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如果今年7、8月通脹見頂回落,動用利率工具的壓力會減輕。
房地產調控將持續
NBD:如果CPI通脹率回調,從緊的政策在三季度末結束,房價會不會重回上漲區間?
屈宏斌:不會。政策緊縮結束并不意味著反轉,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中國經濟8%以上的增速,刺激政策是多余的。
不出意外,通脹會在今年6~7月見頂在6%到6.5%之間,此后會逐漸回落,到2011年底月度CPI會回落到4%左右,不過全年平均4%的目標不可能實現。
CPI通脹率回落,并不意味著房地產政策的終結,因為房地產政策有特定的目標,和CPI沒有任何關系。
房地產調控是一個逐步加碼的過程。今年整體的信貸政策從緊,和國十條等調控政策疊加,到后期疊加的效果會越來越明顯,這是整體趨勢。
經濟增長溫和放緩
NBD:如果年內貨幣政策不放松,是否會影響經濟增長?中國經濟出現硬著陸的可能有多大?
屈宏斌:隨著去年10月以來的密集性的緊縮政策效果顯現,再加上外需放緩、減庫存的持續,經濟增長會持續放緩,不過放緩的速度可控。
具體來講,預計中國GDP增長將從今年第一季度的9.7%,放緩到第二季度的9%左右,到三、四季度可能放緩到9%以下,但仍會保持在8.5%以上。
匯豐認為這種放緩是溫和的,而且是為控制通脹所必須的放緩,但不會放緩至8.5%以下,甚至導致硬著陸。
盡管信貸收緊,新開工項目數量減少,不過4萬億拉動下的大量“鐵公基”項目仍在開工,在建項目的后續投資會給投資放緩墊個底,今年下半年和明年的投資不會大幅回落。
有了在建項目的后續投資,以及加工資、加息拉動的消費,中國完全有能力支持8%到9%的增長。
8%到9%的增長,對應3%到4%的通脹,未來是比較理想的組合。如果能成為常態,那將是中國經濟最好的一個狀況。
警惕地方債演化為系統風險
NBD:近日隨著云南、上海某些城投公司貸款違約的猜測見諸報端,使地方政府債務平臺的風險問題再次進入公眾視野,您認為相關風險是被低估還是高估了?
屈宏斌:6月底國家審計署的報告揭示了若干值得注意的細節,從宏觀方面,10.7萬億總債務中有80%來自銀行,也就是說地方債和銀行緊密相關。未來最迫切的任務,就是防止地方債問題演化成銀行體系的風險。
地方政府債務問題非常嚴峻,因為在10.7萬億地方債里,逾5萬億的貸款在未來30個月到期要還本付息,對銀行體系所造成的影響不可低估。
匯豐的調查顯示,平臺貸、地方貸舉債主要投資于市政建設和“鐵公基”項目,即便是中長期看最好的項目,投資回報期也很長。債務期限和回報期的錯配,意味著短期項目本身的現金流不足以還本付息。
解決上述問題一種可行的方法是,立即啟動市政債和地方政府發債方案。發債不是簡單的債務延期,它的好處是將債務透明化,把“暗債”轉為“明債”,有助于通過市場機制約束地方政府融資的規模及用途。
另一個方案就是通過資產證券化或資產變現盤活資產,這正好符合政府轉型的要求,退出盈利的商業資產,更好地從事社會服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