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至今,浙江、湖南、江西、重慶、貴州等地出乎意料地出現了罕見的淡季“電荒”現象——限制用電、有序用電等非常規手段變成常態。
國家發改委曾預警稱,預計夏季高峰期華東、華北、南方供需缺口較大。國際能源署(IEA)昨日更是發布警示:中國夏季電力缺口可能推動柴油需求量提高30萬桶/天。
動力煤價格連漲8周,漲幅超過20%,而上網電價未及時調整,被視作電荒的主因。瑞銀集團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專欄)認為,政府對煤、電價格的干預是電荒的關鍵因素。出于控通脹,政府試圖壓低電煤合同價,延緩電價調整時間。這導致了煤企對合同的履約率下降。同時,電廠在虧損情況下發電積極性也低,目前全國范圍內火電機組整體利用率仍然較低。
煤炭行業有不同看法。在5月12日“我的鋼鐵網”舉辦的2011第二屆中國煤炭供需形勢分析及進出口貿易洽談會上,中國煤炭運銷協會副理事長武承厚認為,近兩年電力規劃執行不配套,核準新電源集中于西北,而西電東送和北電南送的電力通道建設緩慢,使電力富裕地區無法大規模、遠距離輸電。而用電負荷集中的東部,卻停批火電項目,使區域不平衡更加嚴重。
就已招致眾多非議的煤炭市場化改革,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政策研究部副主任張宏昨日認為,該改革的成績是巨大的。煤炭全行業2003年之后告別虧損,2010年利潤達3000億元。2001年原國有重點煤礦職工平均月工資為711元,2010年則為3500元;年產量也由2001年的13億噸,增至2010年的32.4億噸。
因此,煤炭行業的投資也越來越大,“十一五”煤炭投資高達1.25億元,為“十五”的5倍。“新增投資形成的產能將在‘十二五’逐步釋放,產能過剩的壓力將越來越大。”張宏說。
各省區和煤炭企業“十二五”初步規劃煤炭生產總規模在50多億噸,遠高于此前國家能源局計劃設立的“37億噸”的產量“天花板”。這意味著,寬松的供應,將緩解煤炭緊張,而煤價的預期下降,或為電企帶來利好。
不過歸根結底,要緩解電荒,還需堅持2002年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印發電力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的改革方向,探索出真正的電價形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