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危機未解,世界能源格局卻已經正式改變。
24日,全球第四大經濟體、歐洲強國德國宣布將暫停使用國內的核反應堆,并計劃正式永久放棄核能,投入資金發展可再生新能源的開發利用。目前,德國核發電量占全國總發電量的23%,而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僅占17%。
中國石油部反應堆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可能將達到2000億美元之多。
而受地震災害影響,日本境內所有核電站將全部關閉,加之福島核危機爆發,日本將失去近1/3的電力供應。由于日本在地震中大量的核電能源被損壞,災后重建以及替代核能可能會增加原油需求。在這樣的形勢下,最為現實的策略,就是在未來加大傳統能源的進口,彌補核電的缺口。
拋棄核能之后,可再生能源又遠水不解近渴,世界能源對石油、煤炭的過度依賴,將愈加失衡。出路何在?
“日本目前是僅次于美國和中國的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費國,日本國內傳統能源匱乏,石油、天然氣、煤炭的國內產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只有北海道附近有一些原油,其他99%的原油都需要進口。”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信息與市場部副主任祝昉說。
事實上,石油消費占日本一次能源消費的比例高達42.6%,如果重建過程對石油消費需求增加,在供應下降和需求上升的情況下,勢必會對國際油價產生上漲影響。
與此同時,利比亞軍事打擊事件,還將對國際原油價格施壓。
3月19日法、英、美等國的多國部隊聯手開始對利比亞展開的軍事打擊,已致使其原油出口接近癱瘓。而作為全球第十二大產油國和北非最大石油出產國,利比亞正常的石油日產量達160萬桶。
天相投資顧問有限公司的能源分析報告指出,以利比亞為首的阿拉伯國家的政治局勢仍舊繼續牽動原油市場的神經,短時間內圍繞原油供應中斷的擔憂情緒短線仍難以消散,預計油價可能在未來數周內保持堅挺,原油上漲的步伐不會停止,很可能將迎來新一輪持續上漲。
23日,紐約商品交易所5月份交割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上漲78美分,報收于每桶105.75美元,漲幅為0.7%,創下自2008年9月26日以來的最高收盤價格;盤中曾觸及每桶106.03美元,創下自3月7日以來的盤中最高價格。在過去6個交易日中,紐約原油期貨價格已經連續5個交易日上漲。
中信建投證券的吳昊分析師認為,根據IEA對未來25 年全球能源展望,全球原油的生產量可能穩定于6800—6900 萬桶的日產量,再也無法達到此前日均7000 萬桶的日產量峰值。無論是由于在金融危機資本支出的減少,還是石油峰值預測的兌現,是有生產量的下滑都具有較強剛性。
同時,供應的瓶頸事實上決定了原油價格的上升趨勢;即使沒有出現供應沖擊,石油價格可能也會較為穩定地在處于上升趨勢中;供應沖擊的出現,則較為確定地強化了“石油峰值”的趨勢,從供應上決定了石油價格的上漲趨勢。
摩根大通日前公布的一份報告中稱,對第二季度油價平均水平的基本預期仍為每桶105美元。更有甚者還表示,不排除油價短期超過2008年所達到的峰值創出歷史新高的可能。
雖然目前國際原油價格已超每桶100美元,但是對于原油未來的價格走勢,也有另一種聲音出現。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經濟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高世憲就對本報記者表示,此次日本地震加上核危機使其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會舉步維艱,對油價和國際經濟也會造成短期沖擊,但是,它不會阻礙全球經濟復蘇的大趨勢。
在石油、煤炭等傳統能源儲量有限的情況下,世界各地正努力尋找清潔高效的新型能源,以取代日益枯竭的傳統能源。
國際能源署(IEA)對2000—2030年國際電力需求的研究顯示,來自可再生能源的發電總量年平均增長速度將最快,其中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年增長速度,將達近6%。
“十二五”期間,我國政府將投資4萬億元重點支持航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術、生物和制藥、節能技術和環保技術等9個行業的發展。業界普遍認為,這標志著在“十二五”期間,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將獲得更多財稅金融等政策的支持,迎來加速發展的新契機。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表示,“我國要實現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比重達到15%和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的目標,根本途徑,就是要發展可再生能源。誰能夠作為未來新能源的主角,要按發展的時間來分。”
“目前來看,在2020—2030年,發展水能是可再生能源的第一重點,其次就是諸如非水可再生能源的風能。按照最新的發展規劃,到2015年,水能要達到3億多千瓦,現在是近2億千瓦,這意味著“十二五”期間風電裝機容量將達到1億多千瓦。”
“從長期看,太陽能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后勁的替代能源。”孟憲淦著重強調說,“到2030—2040年,前兩者把資源機會都開發完了,就只能依靠太陽能。從能源的發展潛力來說,太陽能會是最終的替代能源。”
“在此過程中,核能也不能被忽略,核能曾經是很多國家能源獨立的希望,但不幸的是,這個希望被日本核危機籠罩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給了人們一個警示,中國要發展,必須要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發展它。”
可再生能源在發電、供熱、制冷和交通燃料等方面都表現出強勁的增長趨勢。資料顯示,在過去10年,并網太陽能光伏發電容量年均增長60%,自2000年以來增加了100倍。在過去5年,其他可再生能源技術也一直呈現出迅猛的增長趨勢。太陽能熱水器裝機容量年均增長19%。
在安徽合肥,合肥新站區的新能源產業主要以太陽能光伏為核心建設產業集聚區,“十二五”末全市的新能源產業總產值將達到2000億元。而在東北遼寧,錦州為了打造光伏產業之都,專門成立了光伏產業局,為了一個產業成立這樣一個專門的局,顯示了政府對光伏、對新能源的重視。
孟憲淦還表示,“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將邁出更大步伐,邁向更寬廣的領域。作為重要基礎的能源產業在其中無疑會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而當前能源需求快速增長和節能減排指標的迅速提高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雙重壓力,更是新能源發展的巨大動力。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隨著國家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扶持力度不斷擴大,作為新能源核心的風電、光伏、生物質能等板塊將迎來更大發展。當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綠色經濟,實現低碳發展,已成為國家長遠戰略目標和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