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寒冬般”的數據,五大發電集團打起了上市融資的主意,而融資的對象則是盈利能力頗為不錯的新能源公司。日前,有消息稱,國電科環集團、福新能源及華能新能源今年將力爭首次公開發行(IPO)。此外,據稱“華能集團今年將積極盤活存量資產,繼續做好新能源公司上市工作”。 事實上,中電聯同樣看到問題的“要害”。本月早些時候,中電聯發布《全國電力供需與經濟運行形勢分析預測報告(2010年度至2011年度)》稱,“首先,抑制到廠電煤價格上升的各種跟風、炒作因素;其次,繼續堅持煤電聯動的原則和機制,同時解決熱電價格長期倒掛的問題;再次,理順各種終端能源之間的比價關系,引導用戶合理消費各種能源。最后,加快資源性產品價格機制改革步伐。” “最關鍵還是理順電價。”相關能源專家多次對《國際金融報》表示,至少應讓煤電聯動及時啟動,徹底打通煤電之間的市場聯系。 分析人士認為,這種情況并不難理解。因為相比現貨煤價,被國家相關部門“規劃”的合同煤價往往相對比較便宜,盡管電企仍為之叫苦不迭。 中電聯認為,電企虧損的原因還在于重點電煤合同的履約率在不斷下降。“電煤供應不能得到有效保證。國家發改委對2010年30萬噸以上重點電煤合同進行了檢查,發現合同兌現率不到50%”。這不得不讓業內擔心起今年的履行情況。此前在去年12月底,相關統計顯示,2011年跨省煤炭總銜接量預計為9.32億噸,其中電煤運量7.69億噸。但截至去年12月31日,全國煤炭產運需銜接總量達15.47億噸,遠超預定方案和鐵路的總運力。 中電聯測算稱,從2003年至今,秦皇島5500大卡動力煤價累計上漲超150%,僅2010年10月至12月短短兩個月,五大發電集團的到廠標準煤單價上漲都超過了100元/噸,“這使得五大發電集團煤電業務虧損面加大,虧損額更是超過了百億元”。 五大發電集團出現如此高的虧損很大程度上緣于國內煤炭價格的飆漲。尤其是去年10月以來,在“千年極寒”炒作、國際流動性泛濫及國內需求上升因素等作用下,中國煤炭價格一直維持在相對高位。記者查閱數據發現,相比2009年10月,2010年10月的山西優混、大同優混等品種的煤炭價格普遍上漲了50元/噸至100元/噸不等。春天已至,但中國電力企業仍在“過冬”。2月24日,中電聯稱,“截至去年10月底,五大發電集團(華能、大唐、華電、國電、中電投)所屬的447家煤電廠,260家虧損,虧損面高達58.2%。”去年1月至11月,全國煤電企業資產負債率為74.3%,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4%。面對嚴峻的虧損形勢,五大發電集團打起了上市融資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