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不再與兩高相提并論,但在政府投資項目核準新目錄出臺前,新建的多晶硅項目原則上不再批準。
這是上周工信部、發改委、環保部共同發布的 《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下稱《條件》)核心內容。
有關部門希望以《條件》約束再度向多晶硅行業“淘金”的企業。一位工信部官員向本報指出,“此番政策相對溫和,對大企業是好事,對已經上馬的小企業,也可以通過技改完善”。
此外,該政策被視作此前“38號文”的延續。業內認為,由于工信部一年多來的細致溝通,《條件》出臺,顯示出更為務實理性的態度。2009年9月,國務院出臺了“38號文”,將多晶硅行業列入“產能過剩”行列。
然而,2010年,多晶硅卻因供不應求,價格暴漲。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國內多晶硅產量達3.5萬噸,向國外進口超過4萬噸。
這一次,《條件》的關注度從“是否過剩”的討論,集中在“企業是否環保生產”的角度,并且,不再將多晶硅與“兩高”相提并論。
門檻界定
“我們出臺這個文件不是要限制企業,而是規范行業發展,”1月26日,工信部一位司局級官員向本報強調。他指出,《條件》的出臺,對于行業里的大企業來說,是扶持而非打壓。
《條件》指出:在政府投資項目核準新目錄出臺前,新建多晶硅項目原則上不再批準。但對加強技術創新、促進節能環保等確有必要建設的項目,報國務院投資主管部門組織論證和核準。
這意味著,政府對國內盲目上馬的多晶硅企業采取了嚴格的門檻準入制——重點約束在生產規模、能耗和資源回收方面。對多晶硅生產的選址、能耗、環保、規模方面做出了明確規定和限制。
尤為突出的是:規定新建太陽能級多晶硅項目每期規模大于3000噸/年,太陽能級多晶硅還原電耗應小于60千瓦時/千克,自然保護區、水源區、居民區等環境1000米內不得新建多晶硅企業等。
此外,企業新建和改擴建項目投資中最低資本金比例不得低于30%。嚴格控制在能源短缺、電價較高的地區新建多晶硅項目,對缺乏綜合配套、安全衛生和環保不達標的多晶硅項目不予核準或備案。
多晶硅行業投資巨大,通常1000噸生產規模投資約在7億至8億,3000噸的建設規模、30%的最低資本金等條例規定,將一些“雷聲大雨點小”,打著新能源概念,在資本市場圈錢的企業攔在了門外。
據悉,《條件》在發布之前醞釀了一年多的時間。期間,國家發改委、環保部的多個司局曾多次召開會議,與企業座談,并多次實地調研,著重就門檻標準認定等環節,征求企業意見。
上述工信部人士透露,《條件》的發布是對之前38號文的延續。而《條件》中提到的“政府投資項目核準新目錄”,未來將相互配套,并且獨立存在。
有消息透露,“政府投資項目核準新目錄”,已經上報國務院一年有余,目前仍在待批階段。
近年來,中國多晶硅行業存在盲目投資、重復建設、無序上馬的現象。“國內多晶硅生產發展勢頭很猛,但真正懂技術能夠達產的企業很少,很多企業在投入的時候,缺乏對市場的判斷分析。”上述工信部參與政策制定的官員指出,不少企業聲稱自己產能很大,但廠房建立都一年多了,總是不達產。
爭議
《條件》的出臺,把對多晶硅行業的關注度從是否過剩的討論,更多集中在“企業是否環保生產”的角度。
“這一次,我們在制定《條件》政策的時候,沒有過多局限在是否產能過剩這個定義中,因為產能是否過剩本身是很難界定的,”工信部上述司局級官員向本報表示,對于一個已經成熟的行業,可以根據以往和目前的情況,判斷產能過剩與否,但對于多晶硅等新興行業,還很難判斷。
據了解,一年多以來,工信部加大了與光伏企業對話頻率,并成立了“光伏產業聯盟”,對企業的運行進行監測分析。
賽維LDK公關總監姚峰表示,一年多以來,工信部和企業多有溝通,是主動深入企業了解生產運行情況,得到的數據更為準確。
“從行業的角度看,多晶硅存在的問題是一哄而上、盲目亂投資,而不是別的”,工信部官員強調,從政策的角度說,我們需要規范和引導,而不是打壓。政策制定需要站在一個前瞻的角度來做。
他認為,《條件》相對還是較溫和的,希望更貼近企業實際需求。比如電子應用的多晶硅和太陽能多晶硅產品,二者對能耗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則采用區別對待的方式。
不過,眾多企業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在其他的具體要求上,仍有需改進的地方。
例如,《條件》規定:2011年底前,淘汰綜合電耗大于200度/公斤的太陽能級多晶硅生產線,還原電耗要小于60度/公斤。
有不愿露名的企業指出,“還原電耗60度/公斤的標準,屬國內較好水平,但作為標準制定相對較高,很多企業無法達到,現狀平均水平約為80-90度/公斤。”
同時,“綜合電耗200度/公斤的指標又較低,完全沒有競爭力,行業水平約在180度以下。”上述人士指出
此外,兩個指標并不一致。“還原電耗是綜合電耗中重要的一環,如果還原電耗達到了60度/公斤,那么綜合電耗是不會超過150度的”。
在如何淘汰上,《條件》也未明確說明,只是表示,工信部會召集相關部委,通過調查,發放準入條件資格。但業內擔心,由于退出機制缺失,使得淘汰只能是制造輿論。
“《條件》對于國內的大企業來說是好事情,小規模則可以通過技改,達到要求,增加競爭力。”上述工信部官員表示,今后,多晶硅行業還會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