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一位外貿部門的官員透露,面對連月來的高額貿易順差,外貿系統內正在討論“削減順差”的方案;而與以往“壓出口”的思路不同,“促進口”將成為此輪政策調整的方向。
實際上,金融危機前,決策層主要是通過“壓出口”來實現“減順差”的目的,不過2008年11月以來出口連續一年的負增長,引發外貿系統對“壓出口”策略的全面反思。當下,再度面對順差高壓,在出口恢復仍有變數的情況下,“促進口”變成了平抑貿易順差的首選措施。
多方向切入“促進口”
9月6日,在商務部主辦的“2010中國進口論壇”上,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崇泉表示,中國政府積極鼓勵擴大進口不是一時的權宜之計,是根據中國自身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作出的決策,有利于中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調整經濟結構。
前述未公開姓名外貿官員透露,在關于如何促進口的討論中,內部大致形成兩個方向,一個是推動降低奢侈品的進口關稅,鼓勵國內消費;第二個方向是增加對企業技術改造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進口高端設備與技術,并給予一定幅度的貸款貼息。
“促進口”從哪一個方向切入,將甚為關鍵,”上述官員說,如果政策方向更多是作用在促進企業的技術改造上,那就一則可以促進貿易平衡,二則可以促進企業完成技術的更新達到提升效率、調整產業結構的目的。
他表示,“十一五”以來,國家財政對企業技術改造的貼息支持力度遠不及早前,這一現狀其實與“調結構”這一政策關鍵詞并不吻合。
而奢侈品進口關稅可能調整的消息,在坊間已盛傳多月,甚至有消息指相關的減稅方案已經上報至國務院,政府希望消費者是在國內而非在國外購買奢侈商品。
進口便利化的系列措施同樣不可忽視。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美經貿研究中心研究員、前五礦商會副會長周世儉于9月6日表示,政策應該從過去幾十年“獎出限入”的思路中調整過來。
8月末,國家外匯管理局決定,自10月1日開始,在北京、廣東、山東、江蘇等四個省市開展出口收入存放境外的試點。周世儉說,這實際上就是一項進口便利化的政策,避免了繁瑣手續,方便企業直接用外匯采購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