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機械加工行業普遍使用的數控銑刀片,進口的每片40元,國產的每片也得22.8元,但經過老技工的革新改造,每片價格只需9元,且性能還要優于前兩者;一種廣泛應用于加工中心的鎢鋼立銑刀,從國外進口每支價格要五六百元,且用壞了后大多一扔了之,同樣是經過這位老技工的革新,每把立銑刀只需花60元的加工費,就得以修復,用起來跟新的一樣。這是有“刀具大王”之稱的81歲老勞模朱德能的最新成果,目前已在世界最大的注塑機生產基地——寧波海天塑機集團有限公司全面推廣。
重復使用銑刀片,壽命延長4倍
朱德能曾在寧波動力機廠吃過多年的“機械飯”,這位當年的八級車工是有名的“革新迷”,早在1958年就被評為省勞動模范。1988年退休后,他仍堅持推廣新刀具,其中最為轟動的是他的“硬質合金銑刀片重復利用”的新技術:將機械加工行業廣泛使用的一次性銑刀片重新打磨,重復使用,壽命能延長4倍。這項革新也因此在“中國海峽兩岸職工技術創新成果展覽會”上獲得金獎。
“按每月用量5萬片計算,每年可創造經濟效益300余萬元,而且能延長機床壽命,為國家節約7成以上的合金資源。”為了盡快推廣這項技術,朱德能不顧年老體弱,經常奔走在企業、車間,無償提供技術服務。
被老勞模的執著精神所打動,2007年7月,市經委專門發文,在全市機械加工行業推廣應用銑刀片重復利用的節能技術,并將寧波大河機電有限公司作為推廣應用基地。
研制出節能刀片,成本降7成
去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危機開始沖擊我市制造業,朱德能的“技術蹲點”企業海天集團掀起以降低成本為內容的“雙增雙節”熱潮。朱德能也領到了任務:在今年國慶前攻克節能數控銑刀片和修復鎢鋼立銑刀兩大技術難題。
自去年12月起,朱德能幾乎天天“泡”在車間里,聽取一線工人的意見,研究刀具改進方案。第一次的研制,因打磨角度不夠理想,造成刀具開裂;第二次研制,雖然初步成形,但加工的部件光潔度欠佳;第三次研制,博得了一線工人的叫好聲,終于獲得成功。
“這種自制的節能刀片,成本比原來降低了7成。”朱德能高興地對記者說。
至于修復鎢鋼立銑刀,更是一項精細的活。“哪怕是磨損一根頭發絲的精度,五六百元一支的立銑刀就得報廢。”朱德能自豪地說,憑著他的經驗,用了不長的時間,就把這“國際化”的難題解決了,成本還降低9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