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概況
“十五”各項指標年年創新高
總產值和銷售收入實現超常規發展
至2005年底,機床業(金切和成形)現有企業637個,職工21.8萬人,其中金切機床企業376個,職工16.4萬人,分別占59%和 75.2%;成形機床企業261個,職工5.4萬人,分別占41%和24.8%。“十五”末機床業與“十五”初相比,企業數有所增加,約增加9.1%,從業人員減少較大,約減少15.8%,工業總產值增長2.5倍,平均年增長約26%,產品銷售收入增長2.8倍,平均年增長約28%。2001~2005年機床業工業總產值和產品銷售收入。
機床產量快速增長
“十五”期間,機床產量逐年快速增長,金切機床“十五”末產量為“十五”初的2.35倍;鍛壓機床產量為“十五”初的2.4倍。機床產值增長更快,金切機床“十五”末產值為“十五”初的2.7倍;鍛壓機床“十五”末產值為“十五”初的2.3倍。2005年機床產值達到了51億美元,超過意大利,躍居世界第三。2001~2005年金切機床和鍛壓機床的產量、產值和同比增長。
技術狀況
中低檔數控機床得到廣泛認可高檔研發獲突破
數控機床產值和產量大幅上升
數控機床是現代制造業的基礎裝備。一個國家數控機床的水平高低和擁有量是衡量國家綜合經濟實力和國防安全的重要標志。當今,數控機床已成為機床市場消費的主流產品。我國汽車、航天航空、船舶、一般機械、鐵路機車車輛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一方面為數控機床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另一方面,又不斷對數控機床在數量上、質量上和水平上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數控機床產值從“九五”末的4.9億美元增加到“十五”末的21.8億美元。“十五”末數控機床的產值是“九五”末的4.45倍,平均年增長達到34.8%。數控金切機床的產量從“九五”末的14053臺增加到“十五”末的59639臺。“十五”末數控金切機床的產量是“九五”末的4.24 倍,平均年增長達到33.5%。2001~2005年數控金切機床產量和同比增長。
中低檔數控機床得到用戶廣泛認可通過引進技術和自主開發相結合,一批數控機床品種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得到國內用戶廣泛認可。這些品種如數控車床、立式加工中心、數控銑床、數控鏜床、數控齒輪機床、數控磨床、電加工機床、數控重型機床和數控成形機床等,可基本上立足于國內,產品具有較好的性價比和競爭力。
高檔數控機床的研發取得重大突破
近幾年,一批我國急需,長期依靠國外進口,受制于國外的高檔數控機床研發取得了零的突破。其代表產品有五軸橫梁移動式高速龍門銑削中心、五軸龍門加工中心、五軸車銑中心、五軸立式葉片加工中心、五軸臥式加工中心、六軸五聯動弧齒錐齒輪磨床和重型數控車銑床等,在航空制造業、發電設備制造業,與國外設備同臺生產,打破了國外設備一統天下的局面。
金切機床數控化率不斷提高。
兼并重組
國內強強聯合外企大舉進入中國
國內跨地區跨省市重組
“十五”期間,我國機床業突破地區封鎖,實現了跨地區跨省市重組,形成了一批大的企業集團,實現了強強聯合。陜西秦川機械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兼并了陜西機床廠,更名為秦川格蘭德機床有限公司。杭州機床集團有限公司收購了長春第一機床。沈陽機床集團有限公司2005年收購了云南CY集團有限公司,2005年又收購了交大昆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8%股權,成為該公司的大股東。大連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沈陽機床(集團)有限公司的機床產品產值進入了世界機床產值前15強。北京機電院高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控股了北京第二機床廠有限公司等。
兼并收購國際有名機床公司
2004年,大連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繼2002年并購了世界著名的美國英格索爾生產系統公司和曲軸設備公司后,又并購了在龍門鏜銑加工機床上國際有名的德國茲默曼公司。同年,沈陽機床集團并購了制造大型數控立式車床、數控龍門銑床和數控落地鏜銑床的國際上有名的德國希斯公司(SchiessAG)、上海明精機床公司并購了德國生產車床的沃倫貝格公司后,又并購了制造大型車床、加工中心、數控鏜銑床的日本池貝公司等。2005 年初,哈爾濱量具刃具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并購了德國一家刀具系統制造公司———凱獅公司(KELCH)。此后,北京第一機床廠又全資收購了制造重型數控龍門銑床的國際有名企業———德國阿道夫·瓦德里希科堡兩合公司(WaldrichCoburg)。走出國門,實施跨國經營戰略有利于國企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提高我國企業在國際上知名度。
跨國機床公司大舉進入中國市場
跨國機床公司以各種方式進入中國市場。從開始在中國境內成立代表處和備件庫,負責產品營銷和服務,然后設立維修服務展示中心,到進行合作合資生產,最終在中國成立獨資子公司。合作生產的典型例子有北京第一機床廠與德國瓦德里希-科堡公司。與中國主要企業成立合資企業,主要合資公司有:北京機床研究所與日本發那科公司、蘇州三光集團與日本沙迪克公司、寧夏長城機器集團有限公司與日本馬扎克公司、漢川機床廠與瑞士阿奇夏米爾公司、上海鍛壓機床廠與日本天田公司、北京第一機床廠與日本大隈公司、大連渤海機床廠與日本日平等,合資比例有中方控股向外方控股轉變的傾向,有的已轉變為獨資。最后,也是目前外資采取的主要方式,建立獨資企業公司,逐步實現生產本地化。近幾年先后在中國設立獨資公司的跨國公司有:瑞典山特維克、德國DMG和斯萊福臨、韓國斗山、日本新日本工機、沙迪克和三菱電機、美國哈挺和法道、意大利利雅路等,采用大部件組裝方式進行產品生產。目前合資和獨資機床企業主要生產中低檔數控機床,加劇了國內中低檔數控機床的競爭,沖擊了國產數控機床企業。
進口出口
機床進口世界第一數控機床拉動出口
機床消費連創新高
“十五”期間我國機床消費連創記錄,連續4年成為世界機床第一消費大國和機床第一進口大國,機床消費和機床進口節節攀升。2001~2005年機床消費、機床進口。
到“十五”末我國機床消費已接近110億美元,其中機床進口約65億美元。中國機床消費金額占全球機床銷售總額的比重已達到20%以上。數控機床消費金額占機床消費金額達到59.6%,接近60%。
國產機床市場占有率出現連年下降后的回升
“十五”開始,國民經濟各行各業的發展需要大量、多種高效、柔性的機床和數控機床,而國內機床制造業在品種、水平、質量和產量上還遠遠滿足不了當時的需要,造成機床進口連年攀升,國產機床市場占有率出現連年下降。隨著國產數控機床的競爭力逐步提高,用戶認可度上升,2005年國產機床市場占有率出現連年下降后的回升。
數控機床成為出口增長的重要因素
“十五”期間我國機床出口金額沖破了長期徘徊在3億美元上下,2005年達到8.2億美元,是2001年的2.8倍,其出口金額占生產的比重也提高了0.5個百分點。數控機床出口成為機床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占機床出的比重逐年上升,2005年達到28.2%,比2001年上升了13個百分點。
體制機制
民企和三資企業占據半壁江山
國企基本實現股份制改造一批民營企業加入機床隊伍
“十五”期間國有企業基本上實現公司制或股份制改造,一批民營企業加入了機床隊伍,增加了行業的活力,三資企業得到了較大發展。到2005年底,全國限額以上機床企業有637家,其中國有企業306家,占48.0%、民營企業235家,占36.6%、三資企業98家,占15.4%。工業總產值和產品銷售收入國有企業分別占62.2%和61.6%。與“十五”初期相比,民營企業和三資企業合計企業數,占行業企業數的比重由25.6%上升到 52%;合計工業總產值占行業的比重由19.0%上升到37.8%;合計產品銷售收入占行業的比重由20.7%上升到38.4%。
產業集中度大幅提高
表現之一:數控機床年產量達到1000臺以上規模的企業,從“九五”末的0到“十五”末已達到11個。
表現之二:產量前10名企業,數控機床產量之總和,占全國產量的比重達到45.9%;產量前5名企業數控機床產量之總和,占全國產量的比重達到35.8%。
表現之三:產量最大的企業———沈陽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年產數控金切機床超萬臺,達到10008臺,占全國總產量16.8%,進入世界數控金切機床生產量大企業行列。
差距問題
差距依然明顯
不是機床生產強國
“十五”期間我國機床業發展很快,機床產量產值激增。“十五”期間我國產值穩居世界第四位,到“十五”末我國機床產值超過美國、意大利成為世界第三機床生產國。但是,我國僅僅還是世界機床生產大國,不是機床生產強國。我國機床業與發達國家機床業相比,從總體上看,差距依然明顯。其總體表現是三低,即國內滿足率低,生產出口率低,人均產值低。
產品水平低
我國生產的機床仍然以普通機床為主,數控機床僅占總產量13%左右,機床產值的數控化率約為47%,而日本為88%、美國為79%。在生產的數控機床中,經濟型數控機床(主要指二軸控制以下的平床身數控車床和快走絲線切割機床)占主導地位,約占數控機床產量的70%以上。
數控機床產業化程度低
我國生產加工中心、普及型數控車床的企業年產量大多為幾百臺,最多的可達到千臺,而海外企業月產數控機床都在數百臺以上,最高的月產接近千臺。
生產周期和交貨期長質量穩定性相對較差(略)造成以上現象的根本原因
一是基礎研究和開發能力弱,自主創新能力不高。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中急需的很多中高檔數控機床基本上需依賴國外進口。如汽車發動機缸體、缸蓋、曲軸、凸輪軸和連桿生產線、五軸加工中心、精密加工中心和立臥銑削中心、車削中心和車銑中心、高速五軸龍門銑床和龍門銑削中心、精密電加工機床、高精度磨床和高精度專用磨床、高效專用機床等。二是制造和管理技術相對落后。制造技術落后,生產管理信息化程度低是我國機床業最大弱項。國外企業在機床零部件生產上普遍采用數控機床、柔性生產單元、柔性生產線和信息網絡制造技術,而我國機床企業的制造設備仍以普通機床為主,設備的數控化率僅在6%~10%之間,零件質量受人的因素影響大。制造和管理技術落后造成產品生產周期長,交貨期長,質量穩定性相對較差;也造成數控機床產業化程度低;最終是造成人均產值較低。
“十一五”展望
回歸到正常的平穩增長
預測“十一五”期間,我國機床行業將從激情燃燒的高速增長回歸到正常的平穩增長階段,市場需求的量和金額不會有大增長,但是市場需求的質量會有較大的提高,特別是普及型以上的中高檔數控機床將逐步成為市場需求的主流。展望“十一五”:國產數控機床綜合競爭力將大幅度提高(略)跨國機床集團在中國本土本地化生產形成能力
“十五”期間,一批跨國機床集團在中國設立的獨資企業或合資企業,如德國的德馬吉上海有限公司、大連因代克斯機床有限公司、柯爾柏斯來福臨機械(太倉)有限公司;美國的哈挺中國有限公司、上海法道機床有限公司;日本的寧夏小巨人機床有限公司、北一大隈機床有限公司、沙迪克上海有限公司以及臺灣地區的友佳(蕭山)實業有限公司等企業的本地化生產,將形成生產能力。由于中國機床市場的持續興旺,“十一五”期間將在中國各地出現更多的跨國機床公司的獨資企業。
市場競爭加劇加工中心、普及型數控車床和車削中心將成為競爭焦點
“十一五”期間我國的機床市場規模不會有較大的變化,預計年機床消費額保持在110億~120億美元之間。國產機床要求得進一步發展,要提高市場占有率必須從這塊變化不大的市場份額中去爭奪。因而,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與國外企業、外資企業、合資企業之間的競爭將會異常激烈。競爭主要是數控機床,而焦點是加工中心、普及型數控車床和車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