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十年持續攻關,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聯合中國科學院西安光機所的國際研究團隊獲得重大突破。研究人員成功將高質量石墨單晶前驅體轉化為百微米級六方金剛石,這一成果已于30日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發表。
六方金剛石展現出與立方金剛石相媲美的力學性能。與僅具有單一碳-碳鍵長的立方金剛石不同,六方金剛石呈現出兩種不同的鍵長分布特征。據悉,其層間距顯著縮短,這種獨特的碳原子堆垛方式能夠有效克服立方金剛石密堆積面易滑移的固有弱點。
六方金剛石的合成一直是科學界的重大挑戰。早在1967年,美國科學家在隕石坑中首次發現了這種珍稀的"超級鉆石",因其六方晶體結構而備受關注。然而,六方金剛石的形成條件極為苛刻,此前只能在納米尺度下與隕石共生存在。
研究團隊創新性地設計了高溫高壓實驗方案。利用激光加溫金剛石對頂砧技術,科學家原位研究了石墨在超高壓高溫條件下的結構變化規律。實驗發現,石墨在高壓力區間會形成"后石墨相"高壓結構,隨后通過局部加熱成功獲得六方金剛石。
與此同時,研究團隊結合大尺度分子動力學理論模擬,揭示了石墨層堆疊構型對形成六方金剛石結構的關鍵性作用。這一發現證實了石墨經由后石墨相形成六方金剛石的全新路徑,為超硬材料的制備開辟了新的技術方向。
實驗數據顯示,合成的六方金剛石硬度高達155GPa,超過天然金剛石40%以上。在真空環境下,其熱穩定性可達1100℃,明顯優于納米金剛石的900℃表現。這些優異的物理性質使六方金剛石在工業應用中展現出巨大潛力。
這一系統性研究終結了60多年來關于六方金剛石宏觀存在的學術爭議。研究成果不僅提供了六方金剛石獨立存在的有力證據,更為將其作為新一代高性能功能材料的開發奠定了堅實基礎。該突破有望推動超硬材料領域的技術革新,為相關產業發展注入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