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印度財長尼爾瑪拉?西塔拉曼(Nirmala Sitharaman)就2025年聯邦預算(Budget 2025)發表演講,其中涉及鉆石珠寶行業的一些信息引發了復雜的情緒和討論。
一方面,政府未對行業的一些重要訴求做出直接回應;另一方面,部分結構性改革與關稅調整又為行業注入新動力,尤其對培育鉆石領域釋放了較為明確的信號。
從我們的角度來看,這份預算折射出印度鉆石行業的轉型壓力與戰略機遇,因此按照“先抑后揚”的次序,針對其中的相關內容進行整理,與業內伙伴分享。
短期陣痛:未兌現的期待
從印度媒體的反饋看,在此次預算案中,令該國鉆石行業最失望的莫過于天然鉆石推廣資金與黃金進口稅調整的落空。
此前,印度寶石和珠寶出口促進會(GJEPC)已自籌180萬美元用于全球天然鉆石推廣,并希望政府提供對等資金支持。然而在聯邦預算中,這一訴求遭到了擱置。輿論認為,此舉可能削弱印度方面在國際鉆石產業鏈上的競爭力。
與此同時,黃金進口稅維持在6%,而并沒有如行業所期待的那樣減半,因此印度加工企業的成本壓力或將持續。
此外,針對鉆石切磨工人的財政援助與低息貸款計劃未被提及,業界認為這暴露出印政府對從業者的關注不足。這可能加劇行業內部的分化,尤其是中小企業在全球需求疲軟下的生存困境。
結構性改革:長期效率提升的伏筆
預算中的積極舉措則聚焦于貿易便利化與產業鏈升級。
新推出的“巴拉特貿易網”(BTN)旨在整合國際貿易流程,通過數字化平臺簡化文件審批與融資流程。這一基礎設施若能高效落地,將縮短鉆石進出口周期、降低交易摩擦成本。
同時,貴金屬關稅分類的細化以及鉑金制品的進口稅率從25%降至5%(注:基本稅率為5%,另有1.4%的發展稅),有助于提升印度貴金屬加工的精度與合規性,間接增強珠寶產品的國際認可度。
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持政策同樣值得關注。營業額門檻調整(25億至50億盧比)與五年內增加1.5萬億盧比的信貸額度,都可能推動中型鉆石加工企業向規?;c技術升級方向邁進。不過政策效果取決于其執行力度,若信貸資源未能精準流向相關領域,則可能僅緩解短期流動性,而非結構性轉型。
▲ 圖源:Budget 2025
培育鉆石:政策傾斜下的新賽道
預算對培育鉆石的扶持相對直接一些。
輿論討論最多的一點,是此次預算中取消了用于制造毛坯鉆石的籽晶進口關稅(有效期至2026年3月)。媒體認為,此舉顯著降低了培育鉆石的生產成本,有利于印度在該行業的發展。
印度目前占據全球90%的鉆石切磨份額,但天然鉆石板塊(至少在短期內)依然受資源約束與其他爭議的困擾,與此同時培育鉆石憑借環保概念與價格優勢,正在成為新興的增長點。關稅減免或將吸引更多資本進入上游生產,甚至催生技術研發投入。
不過,這一領域的挑戰同樣明顯:國際市場競爭加劇、消費者認知差異,以及部分利益集團營造的潛在阻力,都可能影響政策紅利的兌現速度。
矛盾與平衡:行業自適應的考驗
預算案折射出印度政府對鉆石行業的復雜態度:既不愿直接補貼傳統領域,又試圖通過基礎設施與規則優化引導產業升級。對營銷推廣的“冷處理”,或許暗示更傾向于讓市場決定資源配置;而對培育鉆石的扶持,則顯示出搶占新興賽道的戰略意圖。
短期內,中小企業需在成本壓力下尋找效率突破點。長期來看,貿易數字化、貴金屬標準細化與培育鉆石的政策紅利,若能形成協同效應,或可推動印度從“世界工坊”向“技術驅動型珠寶中心”轉型。
然而,這一過程需要行業主動適應政策導向,例如拓展數字化貿易,或通過技術升級將產能轉化為高附加值產品。
印度鉆石行業的發展軌跡,對全球鉆石行業都有重要的影響。我們會持續關注與分享,期待為中國的業內人士提供更多的參考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