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大部分人在其思想的深處是崇拜大自然的,所以大自然的產物,都似乎帶有某種特殊的“魔力” —— 這是羅博報告(Robb Report)在昨天發布的文章中體現的觀點之一。
在這篇題為《培育鉆石價格下跌,為何這并非壞事》的文章中,作者 Nick Scott 談到了好幾個話題,其中就有培育鉆石和天然鉆石在思想層面上的碰撞。在美麗、耐用、稀缺這三個“珍貴寶石的標準”中,唯有“稀缺”是培育鉆石不具備的,這也是傳統從業者對其頗有微詞的緣由之一。
數年來,培育鉆石的價格不斷下降,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事實。加上戴比爾斯在今年5月下調Lightbox的零售價格,以及在6月宣布停產用于珠寶的培育鉆石,導致業界對這類產品的未來產生了懷疑。
盡管戴比爾斯并不是培育鉆石行業的巨頭,但它在傳統(天然)鉆石行業的強悍地位不容置疑,因此它的每一個舉動都會引發一連串的思考和討論。
與此同時,不利的經濟環境導致了天然鉆石市場的崩潰,這也是近一年半以來眾人目睹的現實。由此,在如何看待“攪局者”培育鉆石的問題上,兩類思想之間產生了更加激烈的碰撞。
支持派堅持認為,人類憑借自己的能力,用技術解決了稀缺性的問題,將美麗的產品帶給更廣的受眾,這是一種社會進步的體現。而反對派卻覺得,正是由于人造產品的出現,才攪渾了市場認知,使人們的“鉆石夢”破碎(詳見Pranay Narvekar的觀點,此處不贅述),從而從根本上改變了鉆石市場的格局。
更“令人擔憂”的,是中國和印度兩個大國對于培育鉆石產業的高度重視。這讓未來變得更加撲朔迷離:深受猶太資本影響的天然鉆石行業,應該怎樣更好地融入當代東方世界呢?
培育鉆石行業,注定在一片爭議聲中成長,這是它作為人造產品的“宿命” —— 盡管很多爭議原本都是可以避免的。
倫敦Victoria and Albert博物館高級珠寶負責人Helen Molesworth寫過一本書,叫《珍貴:寶石的歷史與神秘》(Precious: The History and Mystery of Gems Across Time)。她認為,天然產品和人造產品在經濟和情感上分道揚鑣,這是一種自然的趨勢。
“為什么我們不順應這種趨勢?為什么不把人造寶石產品融入家具、汽車、游艇這樣的行業中呢?”
Molesworth的觀點得到了不少人的贊同,因為培育鉆石帶給人類的重要啟示之一,就是可以在一種原本傳統的材料上發揮更大的創造力。單從消費領域來看,泰格豪雅的腕表、TFR的鉆石戒指環,以及鑰匙鏈、手機殼,門把手、發卡、文具等等,都是各種已經實現或可能實現的應用領域。
在周生生集團前幾天剛剛發布的中期財報里,旗下培育鉆石板塊(TFR品牌)已經將產品線從培育鉆石擴展到了人造藍寶石,并在2024上半年帶來了427萬港元的銷售收入,比2023年同期的268萬港元上升了59%。雖然相比全集團的收入而言,427萬港元顯得微不足道,但在集團半年營收下降13%的負面環境下,培育鉆石板塊的進步依然令人印象深刻。
這或許是“創造型產品”帶給我們的驚喜。“就像人工智能一樣”,培育鉆石讓我們能以更大的創造力,對未來進行更加豐富的規劃。也許對于傳統市場而言,它的“非稀缺性”是一種遭人詬病的弱勢,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創造力或許比稀缺性更重要。
因為只有不斷地創造,才是可持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