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保證利潤的前提下,組件價格持續下跌,卷走的是低效產能,是一些二三線廠商。
“十一”國慶假期前后,光伏產業鏈價格波動不斷。出現了硅料上漲,硅片和組件不斷下跌的情況。
首先是硅料,已連漲12周,這期間,各類硅料價格漲幅均超過20%。
再來是硅片和電池片,這兩者則持續下跌。隆基和中環在9月底紛紛下調硅片報價,降幅達6%~8%。P型和N型電池片也延續跌勢,跌幅也是高達6%~8%。
最后是組件,跌了快一年,近期有止跌跡象。業內人士稱,這不代表價格下降趨勢結束。據光伏們報道,9月25日,國電內蒙古東勝熱點197MW組件采購中,P型545Wp和550Wp組件的最新價格已經下降至每瓦1.107元。
圖說:組件價格趨勢
來源:見智研究
可見,光伏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神經緊繃。不過,最“慘”的還是組件。
2023年的光伏組件,無論上游如何兇猛漲價,組件價格就是巋然不動,最高價還沒超過2元/瓦。不僅如此,還跌了整整快一年。
一句話總結,硅料下跌,組件跌;硅料漲了,組件也跌。眼見,組件價格離1元/瓦也不遠了。
不僅是國內,全球光伏組件價格也一直在下跌。據德國光伏交易平臺pvXchange統計,平均而言,所有類別光伏組件的價格已經下跌約10%。在光伏發電的歷史上,光伏組件價格從未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大幅下跌。
圖說:歐洲市場組件價格趨勢
那么,一降再降的光伏組件,到底在卷什么?為何價格還不見底?
01、組件價格下降,卷的是什么?
雖然今年以來組件價格一降再降,但從組件企業今年上半年的成績單來說,竟十分亮眼,其業績在光伏上市中均名列前茅。
尤其是頭部組件企業,利潤翻倍增長,隆基、晶澳、晶科、天合、阿特斯上半年凈利潤均在20億元以上,隆基凈利潤更是沖刺百億。
這些企業有一個共同點,一體化布局。組件企業圍繞組件產能進行產業鏈上游產能擴張;沒有組件產能的企業則陸續向下游進軍,例如中環、通威、愛旭等。
在一體化布局下,組件價格即使下降,光伏巨頭還是有盈利空間,并且,這價格正是掌握在這些頭部企業手中。
根據相關統計,硅料價格68元/kg的情況下,一體化組件廠商(不含硅料)仍能保持0.03元/W的利潤,含硅料的一體化組件廠商凈利潤達0.11元/W,毛利率高達16%。
在這個過程中,保證利潤的前提下,卷走的是低效產能,是一些二三線廠商。如果組件價格的持續走低,光伏巨頭們也只能負重前行。
有消息稱,整個9月份,組件企業面臨嚴峻的成本壓力,十一假期期間部分組件企業調低開工率,甚至有企業開工率僅維持在50%左右。
不過,某光伏公司高管認為,組件是光伏電站的主要成本來源,價格下降可以顯著減少光伏電站的初始投資,帶來更可觀的回報率,同時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進入光伏市場,持續提高裝機預期。
02、從國內卷到國外,歐洲生產商又“受傷”
不僅僅是國內,國外的光伏組件企業也叫苦連天。
今年9月,歐洲光伏制造商Norsun宣布暫停其位于挪威奧爾達爾的工廠的生產,聲稱價格下跌和組件庫存的堆積給歐洲太陽能企業帶來了重大挑戰。這種情況正在影響整個價值鏈,市場上充斥著大量低成本組件,本土企業無法與之競爭。
今年年初以來,歐洲光伏組件價格已經下降了不止1/4。就在上個月,歐洲組件價格又環比下跌9.1%-14.3%。如果價格繼續保持在0.15歐元/W和0.17歐元/W之間,就會出現本土光伏組件制造商的破產浪潮。
在他們口中低價的進口組件,大多來自中國。要知道,中國光伏組件超過一半用于出口,全球每十片組件中有八片產自中國。
圖說:2023年7月中國光伏組件出口額排前八的目的國
來源:財經數據
其中,歐洲是我國組件最大出口市場,荷蘭、巴西、西班牙,合計占總出口比例約40%。
但無論哪個市場,都在被眾多中國企業低價“卷”。據海關統計,今年8月,光伏電池組件出口價格下降6.4%??梢?,組件企業的價格戰,已經從國內市場,延燒到海外市場!
一方面,中國部分組件廠商新進入海外市場,往往會低價拋售自己的產品,從而拿到市場份額。
另一方面,國外也面臨著產能過剩的問題。有人稱,2023年很可能是光伏電池組件的“大年”,2023年全球組件產能將超過700GW。要知道,全球組件需求不過約450GW。
尤其是中國組件出口最多的歐洲市場。據歐洲能源咨詢機構Rystad最新數據,歐洲倉庫中已經有40至100GW的未售出組件,主要位于鹿特丹地區。有的公司因為庫存量在這里擺著,所以需要降庫存賣貨。
有機構提醒,庫存過剩導致今年光伏組件出口最大的歐洲市場已不可能大幅增長。即使歐洲今年不再進口光伏產品,也需要好幾個月的時間才能消化積壓的光伏組件。所以,今年四季度我國組件企業出口很難不放緩。
03、又醞釀對中國光伏開刀?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最近,據路透社報道,歐洲政界人士和行業代表又開始討論對中國太陽能組件征收懲罰性關稅。其中,德國太陽能行業又發出警告。
十年前,歐洲的光伏組件市場80%被中國產品壟斷。
2012年,歐盟對中國出口的光伏組件進行了雙反調查(反傾銷+反補貼)。提起此次對華反傾銷申請的,是一家來自德國的太陽能行業組織。
它指控中國光伏企業以低于生產成本的價格,將太陽能面板和部件傾銷到歐洲市場。這導致僅2012年就有超過20家歐洲太陽能制造企業倒閉。
2013年,歐盟對華光伏產品征收關稅。在當時,在太陽能組件等產品領域,歐盟首次對中國企業實施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
受此影響,中國出口到歐洲的光伏產品也不得不承受最高達67.9%的反傾銷稅率。但其結果是,這期間來自中國的光伏產品大幅減少,歐洲推進太陽能布局的速度也隨之放緩。
直到2018年,歐盟取消對中國太陽能光伏電池和組件的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中國光伏組件再次打開歐洲市場。之后短短5年,歐洲依然是中國光伏組件重要的海外市場。
圖說:歐洲光伏產業協會敦促歐盟不要采取貿易壁壘
來源:推特
而這一次,有了前車之鑒,歐洲業內機構也更理智,SolarPower Europe表示,貿易壁壘不是解決辦法。歷史證明,開展調查和實施太陽能貿易壁壘是歐洲最終的雙輸戰略。
更重要的是,十年間,中國光伏產業充分利用自身的技術基礎和產業配套優勢,發展迅速,逐步取得了國際競爭優勢并不斷鞏固,已經具備全球最完整的光伏產業鏈。
中國企業已今非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