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使春寒蔓延向全年。在這份寒意中,光伏行業卻像是燃燒在冬天里的一把火,且越燒越旺。
記者從企查查獲悉,2020年上半年,光伏行業新增相關企業2.5萬家,其中二季度新增量達到1.7萬家,環比增長114%。截至上半年,我國光伏相關企業總數更是達到了29.2萬家。
眾多新玩家的入場,顯示著光伏行業的無限活力與前景。在邁入平價上網前夕,光伏行業的豪情,依舊萬丈。
那么,2.5萬家新增企業本身,隱藏著哪些玄機?數據背后,有哪些問題值得注意?光伏產業在還有不到半年便到來的平價上網時代,又將經歷怎樣的考驗?
企業數增量止跌回升,裝機量與市值齊飛
今年上半年的2.5億新增企業,放在光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并不顯眼,但卻將成為近三年來光伏產業的關鍵轉折點。
歷史數據顯示,在近十年時間里,我國光伏領域相關企業的大量增長,起源于2013年。在這之前,我國光伏企業新增數波動不大,年均注冊量維持在6400家左右。
2013年開始,由于政府對國內光伏市場進行政策扶持,中國光伏產業從歐美雙反中得以脫身,大批光伏企業開始涌現。2014年到2017年,我國新增光伏企業每年以萬為單位猛增,到2017達到頂峰,單年新增7.43萬家。
而后,隨著2018年531新政的實施,中國光伏產業進入短暫的冰凍期。光伏企業新增數也在連續5年上漲后,開始回落。到2019年,已經跌到4.67萬家,還不如2016年的新增數多,可謂一朝回到解放前。
2020年,因為新冠疫情原因,光伏產業在新年伊始并不被看好。但隨著二季度疫情的緩解,以及年度光伏政策的利好,光伏行業各項數據開始全面飄紅。今年上半年的2.5萬家只是一個開始,相信下半年會遠遠超出這一數字,全年將實現近三年來在增數上的止跌回升。
記者還發現,從地域分布看,截至今年上半年,山東省以4.86萬家光伏企業成為排名第一的省份,占全國相關企業總量的13.8%;江蘇、廣東分別以4.78萬家和2.74萬家分列二三位。而山東和江蘇,也是我國戶用光伏排名前列的大省。
除去企業新增數量喜人,光伏產業和企業的其他數據在上半年也迎來飄紅。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全國新增光伏發電裝機1152萬千瓦;并且,全年競價項目和平價項目總量的數據遠超預期,引領著企業火熱投入到下半年的搶裝潮。
另外,光伏上市企業也開啟了“漲漲漲”的模式:在疫情中,眾多光伏企業的市值實現了翻翻,更是誕生了超2000億市值的隆基股份和超1000億市值的通威股份。在今年7月,光伏上市企業總市值更是突破了1.2萬億的關口。
2020年的中國光伏,怎一個“熱”字了得!
平價上網時代的考驗,剛剛開始
光伏行業在高歌猛進的同時,上中游原料價格也跟隨躁動,讓整個光伏產業粹不及防。
7月初,隨著兩家硅料龍頭企業的新疆產線發生事故,導致硅料供應出現短期內緊張。于是,硅料開始跳漲,多晶硅價格從56元/公斤快速上漲到80元/公斤;而后,硅片,電池片,組件等價格受到波及,一路跟漲。
并且,光伏配套產品價格也一路上漲:光伏玻璃、封裝膠膜POE及EVA、光伏背板、焊帶、鋁邊框等紛紛漲價。
中上游的漲價潮,受影響最大的還是下游電站。本來競價項目及平價項目拼的就是成本,但面對一邊是搶裝潮需求,一邊是光伏發電硬件成本大增,電站業主及投資深受其苦。
以8月3日開標的華能5GW招標項目為例,四個標段、四種類型的組件,投標均價都在1.55元/W以上,并且出現了1.75元/W的高報價。而在今年第二季度中,相似項目中標結果顯示,普通單晶組件中標價格在1.33~1.41元/W之間。
在光伏平價上網前夕,這輪漲價潮算是一個小插曲。它也在提醒著整個光伏產業,平價上網時代的考驗,剛剛開始。
平價上網時代,行業及企業面臨的首要考驗,便是對價格的控制。近年來,眾多光伏企業依靠科技創新,大大降低了光伏發電的技術成本。可以說,光伏行業從技術上已經做好了平價上網的準備。但非技術成本以及補貼遺留問題,仍是將在平價時代困擾著行業。
再有,實現平價,意味著光伏發電像火電,水電等一樣,邁向常規能源之列。那么,硅料的價格能否像煤炭,油氣等形成可控,可調的穩定價格機制,也是擺在行業的一大問題。擁硅為王的場景,已經不適合平價上網時代。
火熱之余,整個光伏行業都應冷靜思辨:經歷過大風大浪后,如何才能在平價上網的大江大河中穩穩上岸?
也許3日后的2020年SNEC大會中,會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