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4-6日,SNEC展會在上海順利舉行。從時間上看,每屆 SNEC 展會的時間一般在五月底或六月初,處于全年中期節點,能夠較好的反映各廠商對全年的需求預期和行業的景氣度;從內容上看,中國是光伏行業的中心,而 SNEC 是全國最大的光伏行業盛會,也能反應未來各廠商的對不同技術的認可度和布局水平。
從今年的 SNEC 展會來看,龍頭規模效應和技術創新仍然是本屆展會的關鍵詞。
硅片環節,大尺寸硅片是長期趨勢,短期內推廣進度仍有待觀察,鑄錠單晶影響可控。大硅片能夠顯著攤薄電池組件的非硅成本,但由于改造成本與動力,新事物接受度等原因,客戶端推廣短期仍有阻力。目前鑄錠單晶電池效率較直拉單晶低0.3-0.5pct,組件效率低一個檔位(5W),但在穩定性、良率和效率分布等問題上還有待提高。我們認為鑄錠單晶對于單晶的技術替代風險較小,但由于縮小了單多晶產品的性價比差距,目前單晶硅片較多晶硅片1.2元/片的價差可能收窄,這種效應在明年供給寬松之后將有所體現。
電池環節,PERC行業主題地位鞏固,新型高效產品短期內威脅不大。目前PERC電池效率已達到22.5%,僅比N型高效電池低0.5-1.1pct。其中各大組件廠商的產品功率和效率都較為接近,差異或在于成本端。單晶目前主要通過PERC+SE+MBB走高效路線,效率最高可達22.7%;多晶則以低價競爭,以常規金剛線或疊加黑硅為主,效率在19.2%。通威HIT電池效率為23.6%,但在非硅成本上預計比PERC高0.3-0.35元/W,HIT的潛力仍有待釋放,短期內對PERC威脅不大。
硅片:大尺寸有待推進,鑄錠單晶是單晶盈利的X因素
大尺寸是長期趨勢,短期推廣不容樂觀
從標準到非標,隆基希望再度統一單晶大小硅片的尺寸標準。2013年Q4,隆基、晶龍、卡姆丹克、中環和陽光能源五家國內主流單晶制造商共同發布了單晶M1&M2硅片產品,統一了行業156.75±0.25mm的單晶硅片規格。之后通過一年多的時間,在2015Q3實現了全球統一,成為了標準。近年來,行業內157.35,158.75等非標尺寸的電池片和組件開始愈演愈烈,對單晶硅片的供給端有一定擾動。2019年5月23日,隆基率先推出了M6(166mm)的大硅片,希望能夠以M6和M2大小兩種尺寸的單晶硅片滿足所有客戶對硅片尺寸的需求,并再度統一行業標準。
大硅片能夠顯著攤薄電池組件的非硅成本。我們選用隆基HI-MO3和HI-MO4兩款最高檔位組件進行對比,發現目前M6大硅片相比M2的組件效率增加0.15pct,但硅片端每瓦價格是一致的,這意味著大硅片能夠小幅提升組件效率但基本不能降低每瓦硅成本。而到了電池加工端,由于M6單片功率更高,對于電池片和組件端的非硅成本合計下降0.05元/W。
大硅片組件的樁施工成本和固定支架等成本更低,再降低0.05-0.06元/W的BOS成本。根據智匯光伏的測算,由于大硅片組件和M2硅片組件的重量相當(24kg和22kg),支架單價接近;而同樣裝機容量,大硅片組件所需數量更少,在支架和樁基礎施工成本上約節省0.04元/W,再疊加電纜成本、土地成本等的小幅攤薄,總BOS成本相比M2硅片組件降低0.05-0.06元/W。
新產線兼容大硅片,老產線仍需改造。選擇166作為大硅片的極限尺寸是隆基經過下游電池片廠商擴散設備的爐管、組件廠商的封裝、玻璃廠商的工藝等多方面綜合考慮后得出的。對于新產線和次新產線來說,大部分都能兼容;對于一些相對較老的產線,仍需要投入一定的改造費用。
從展出的組件來看,采用166硅片的廠商仍較少,下游廠商的推廣仍有一定阻力,主要的原因我們認為有以下三點:1)客戶對于新事物的接受度不足。一方面是隆基剛剛推出,向下傳導需要時間;另一方面是即使解決了工藝的問題,客戶選擇組件版型時仍趨向于熟悉的尺寸;2)下游廠商改造動力不足。一方面,額外資金投入對于原本利潤率就薄的企業來說仍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另一方面,在工藝方面仍需驗證,如擴散鍍膜設備的工藝參數(硅片變大后能否保持表面均勻和批次的穩定),石英舟、花籃等輔助裝置的重新采購和檢驗(156和158通用,但166需重新設計)。3)行業滲透率不確定導致的觀望心態。即不確定166是否會成為主流,對于資金投入仍持觀望態度。
總的來說,我們認為大硅片符合長期降低組件成本和最終的度電成本的訴求,是長期發展的趨勢;但短期來看,其滲透情況仍不明確,硅片廠商愿意出讓多少利益給下游和下游的改造情況,是大硅片推廣是關鍵因素。
鑄錠單晶是抑制單晶硅片盈利的X因素
鑄錠單晶最佳組件效率已接近單晶。協鑫在展會上展示了其基于鑫單晶G3-166mm硅片的72型組件,該鑄錠單晶+大硅片+MBB組件功率高達420W,折算的組件效率高達19.2%。根據協鑫在2019年慕尼黑太陽能技術博覽會上的介紹,鑫單晶組件的轉換效率最高能達到19.4%。而展出的單晶perc組件效率在20%左右,即鑄錠單晶最佳批次的效率和單晶perc組件效率已經很接近。根據協鑫統計,在累計交貨的100MW鑫單晶組件中,同類組件的功率也僅低于單晶5W左右。
鑫單晶在通威產線電池效率僅低于單晶0.32pct。根據協鑫的數據,鑫單晶PERC電池通威量產效率為為22.18%,而通威展出的常規PERC電池為22.5%,僅差0.32pct。按照目前的價格測算,單晶硅片的每瓦價格在0.49元/W,而鑫單晶和多晶分別為0.44和0.36元/W。
但鑄錠單晶的問題并不是和單晶比長板,而是短板,即核心問題在于這些結果能否代表單爐產出的平均水平。比如在量產穩定性(最佳片VS平均片)、良率(晶花片比例仍存VS完美的晶體)、效率分布(效率拖尾VS正態分布),鑄錠單晶還與單晶有一定差距。考慮到鑄錠單晶并不是這兩年興起的新技術,這些問題或與其多晶本質有關,解決難度較大。此外,縱向來看,單晶的拉棒成本仍處于持續下降空間,而多晶的鑄錠成本通過擴大裝料量的降低空間不大。
因此,我們認為鑄錠多晶技術仍有待長時間大量的驗證,目前威脅不大。在單晶替代多晶趨勢已定的情況,鑄錠單晶的技術地位類似于黑硅對于多晶,只能在單晶硅片相對緊缺的階段,使多晶廠商的競爭力相對增強,并不具備在技術上顛覆的能力。
鑄錠單晶和單晶硅片的最低價差在0.12元/片。由于高效組件對面積BOS成本的攤薄效應,其可以享受更高的價格。根據我們的模型測算,普通多晶和鑄錠單晶的價差最小可達0.12元/片,普通單多晶的最低價差在0.85元/片。從今年六月初的實際價差來看,由于同樣數量的高效電池發電量更多,實際價差略高于理論價差。
鑄錠單晶初期不排除“補貼推廣”,未來或抑制單晶硅片的盈利能力。目前,協鑫鑫單晶的月產能約為一億片,即500MW,預計全年的鑄錠單晶產能達到8-10GW。若按照今年全球120GW的需求估算的話,鑫單晶的產能占比高達7.5%。目前鑄錠單晶廠商的策略仍然是以一個相對單晶硅片略微劃算的價格和質量較好的硅片來“邀請“下游廠商進行試產,進而抑制單晶硅片的需求側。目前單晶硅片相對緊缺,這種策略對于單晶硅片的價格影響不大;未來,隨著中環、晶科等單晶產能的投產,如果鑄錠單晶繼續出貨,將會導致單晶硅片環節供需惡化,影響單晶硅片廠商盈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