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印度首列國產快速列車“致敬印度”號成為國際輿論的關注焦點。隨著印度方面在社交媒體上公布了該列車在試運行和17日開始正式運營時的情況,以及印度媒體披露的各種“意外狀況”,再次引起人們對“印度制造”的熱議并夾雜嘲諷。有些人則稱“印度制造”將取代“中國制造”,制造“龍象之爭”的新噱頭。可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印度制造”是轉型所需
2014 年 9 月 25 日,就任不久的印度總理莫迪即雄心勃勃推出 “印度制造”計劃,宣布要將印度打造成為全球制造業中心,10 年內要將制造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7%提升至 25%。
莫迪大力推動“印度制造”戰略不僅是為了兌現競選承諾,更是印度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內在需求。其實早在2011年,印度國大黨辛格政府就專門出臺了“國家制造業政策”,以振興印度制造業。因此在推行“印度制造”上,國大黨和人民黨已經形成潛在的共識。
根據經濟轉型國家的經驗,制造業發達是保持經濟高增長的關鍵,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及由此引發的“逆全球化”運動,進一步凸顯制造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而印度制造業 GDP 占比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和其他新興經濟體25%至40%的比值,印度制造業部門占GDP 比重常年徘徊在15%至17%的水平,難以實現突破。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印度選擇了與西方和中國都不同的工業化發展道路,即技術密集型、以服務業為主導的工業模式,優先發展的是技術密集型制造業,其中信息與軟件服務業均處于領先水平。信息技術的發展也讓印度成為“世界的辦公室”,而以計算機、軟件服務、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服務業產值占 GDP 比重,在2016年竟達到61.9%。
但隨著印度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不平衡、失業率居高不下等問題越來越凸顯,而服務業創造就業的能力有限。比如發展快、產值貢獻高的軟件、金融、電信等服務業,吸納就業人員少,而批發、零售、運輸等傳統服務業雖吸收大量就業,但對 GDP 貢獻有限且不利于勞動力素質的提高,致使印度耀眼的人口紅利難以發揮,調整產業結構和增加就業機會勢在必行。因此莫迪政府再提“印度制造”,并為此統一稅制、改善國內營商環境、修改相關勞工法案、放寬外資準入限制、推出“技能印度”“創業印度”“數字印度”“智慧城市”等配套措施。
經過幾年發展,“印度制造”在莫迪政府大力推動和全球價值鏈調整、國內宏觀經濟向好等因素影響下,取得了一定成效,印度央行數據顯示,2015-2016財年印度制造業增長率為9.3%,明顯高于前兩個財年5.5%和5.6%的增速。
不過,受國內外諸多因素制約,目前“印度制造”的業績與莫迪政府的初衷存在差距。從國際角度看,由于受到國際市場供需失衡、“逆全球化”和西方國家的“再工業化”影響,印度吸引外資將面臨發達經濟體和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雙重競爭。
中印制造業合作潛力大
對于“印度制造”,中國不少網民持兩種心態:一是不錯過每一次看笑話的機會,二是認為“印度制造”將威脅“中國制造”。筆者認為,尚處于爬坡階段的“印度制造”,在有些方面與當年的“中國制造”有著相同的境遇,我們更應以客觀的心態來看待。
首先,中國制造業出口自2010年占全球比重提升至19.8%之后,連續穩居世界第一,印度制造業出口雖呈上升趨勢但出口量與中國相差較遠。
其次,中國走的是要素驅動-市場驅動-科技驅動的工業化道路,中國的目標是向科技驅動轉變,向全球價值鏈的上游攀登。隨著中國勞動力價格和土地價格的上升,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在中國發展的優勢日漸消失,這也倒逼中國制造業必須轉型。印度工業化道路則與中國相反,走的是科技驅動-市場驅動-要素驅動的道路,發展方向是向市場驅動和要素驅動轉變,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發揮人口紅利優勢,刺激經濟增長。中印制造業發展階段的不同,為兩國制造業發展戰略的對接提供了合作的空間。雙方可利用印度的勞動成本優勢和中國的資金與技術優勢,共同提升制造業的發展水平,應對發達國家的“再工業”戰略沖擊,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第三,中印制造業的產業競爭性弱,互補性強。在世界市場上,從2000年至2017年,中印兩國制造業的出口相似度指數均介于47-60之間,雖然有競爭但并不激烈,競爭行業主要集中在食品加工與制造、飲料制造業、紡織等初級產品以及石油加工及煉焦業、有色金屬冶煉等工業加工方面,而在醫學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等資本與技術密集型行業中印兩國的互補性較大。從兩國的貿易緊密度指數來看,中國對印度貿易緊密度總體上呈上升趨勢,但印度對中國的貿易緊密度偏低且近年來呈下降趨勢,這也從側面說明中印貿易逆差較大的原因,若中印兩國結合本國的優勢以及伙伴國的劣勢進一步調整進出口結構,中印貿易就能獲得較大發展,兩國的貿易潛力才能真正被釋放。
因此我們并不排斥“印度制造”成功推進、順利發展,在亞洲形成一個容納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大制造業區域集群,這不僅有利中印關系的發展和“亞洲世紀”的形成,也將有助于提升全球產業鏈布局能力、推動全球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