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最近,特朗普政府針對貿易展開了新一輪恫嚇。兩個月前,軟木材成為了頭條新聞:美國商務部長威爾伯-羅斯宣布了針對加拿大木材進口的關稅,他認為加拿大進口木材把價格壓得低于美國競爭對手。如...
最近,特朗普政府針對貿易展開了新一輪恫嚇。兩個月前,軟木材成為了頭條新聞:美國商務部長威爾伯-羅斯宣布了針對加拿大木材進口的關稅,他認為加拿大進口木材把價格壓得低于美國競爭對手。如今,鋼鐵成了關注重點。未來數日,羅斯預計將發表一份報告,概述從中國等國進口的廉價鋼鐵正在如何傷害美國企業、損害美國“國家安全”、侵蝕美國就業。這很可能會導致美國對鋼鐵征收高額關稅——這一威脅已經引發了其他世界領袖的強烈抗議,其中包括德國的默克爾。
目前尚不清楚關稅會有多大殺傷力。但清楚的是:白宮官員迫切需要讀一讀來自國際清算銀行(BIS)關于該問題的及時分析。
正常情況下,BIS——扮演類似央行俱樂部的角色——不會討論太多關于貿易的內容,而是把重點放在金融上。但近來西方央行正在擔心保護主義。因此BIS在6月底發表的年度報告中進行了模擬分析:如果白宮決定對從墨西哥和中國進口的所有商品征收10%的關稅,可能出現什么情況。
BIS稱,模擬結果顯示,“美國制造成本對墨西哥或中國商品的進口關稅有相對較大的敏感性”;更具體地說,關稅將直接和間接地損害位于美國的企業。交通設備行業受影響最大,其次是皮革、石油、紡織品、機械和電力設備行業。
然而,有趣且值得白宮深思(盡管它目前并未真正威脅征收10%的關稅)的是,BIS的經濟學家也計算了這可能對勞動力成本帶來的影響。結果表明,如果汽車制造商等交通企業希望吸收假定關稅的成本、讓自己的產品保持競爭力的話,他們必須將工資成本削減6%;對其他工業企業來說,需要削減2%至4%。
這可能意味著工資水平下降。但更可能的反應是,企業會干脆用更多機器人取代工人。畢竟,企業已經這樣干過了。正如經濟學家達龍-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和帕斯夸爾-雷斯特雷波(Pascual Restrepo)最近發表的有趣報告所表明的那樣,美國工業界正在以驚人的規模用機器人取代工人,特別是在汽車制造業(該行業擁有三分之一的工業機器人)等行業。
事實上,經濟學家勞拉-泰森(Laura Tyson)利用阿西莫格魯和雷斯特雷波的數據算出,過去20年,機器人每年在美國替代40萬份制造業工作——這導致自1997年以來制造業勞動力減少了三分之一,盡管產能屢破紀錄。
因此,如果征收新關稅、施加新成本,高管們很有可能以此為借口加速自動化進程。雪上加霜的是,當美國企業安裝工業機器人時,他們往往從德國和日本購買,因為這兩個國家在先進工業機器人方面領先于世界。
迄今為止,白宮似乎不太關注、甚至絲毫不關注這一點。相反,特朗普傾向于幾乎不惜一切代價支持“美國制造”的理念。巧的是,他可能真的會在未來幾年看到,制造業更多地回流美國。
不久前,咨詢機構麥肯錫(McKinsey)發布了一份關于美國制造業的報告。報告認為,美國工業復蘇的條件已經成熟,因為“世界的價值鏈正處于動蕩之中,這給美國創造了占有更多制造業份額的機會”。
特別是“新興經濟體的工資水平正在上升,自動化削弱了將生產轉移到勞動力成本較低地區的理由,頁巖氣繁榮使得(美國)能源便宜又充足”。這一切都有利于制造業回流。
但關鍵在于,工業復蘇并不等同于創造就業。相反,美國企業回歸美國本土的原因,正是他們能夠削減勞動力成本。或者換個說法,如果確實對進口鋼鐵征收懲罰性關稅,這些關稅將改善美國鋼鐵企業的命運。
關稅可能也會為特朗普贏得一些政治口號。但不要指望關稅可以幫助很多美國工人。相反,機器人才是“贏家”。不過,當然了,機器人不會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