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貿易保護的出現,此次的金融危機自然也不例外。在近日召開的亞洲博鰲論壇上,貿易保護主義在全球的再次興起自然成為會議討論的熱點。
據中國商務部副部長易小準介紹,20國集團中的17個國家都采取了貿易保護的舉措,而中國是最大的受害者。另有數據表明,去年1~2月,有40%的反傾銷調查和17%的貿易保護調查在全球進行,且都針對中國產品。
從WTO公布的數據來看,在2008年,全世界商品貿易出口份額占到8%以上的國家只有3個,依次排序為:德國9.1%、中國8.9%、美國 8.1%。在出口成長率方面,中國的17%遠超德國的11%和美國的12%,中國后來居上的趨勢非常明顯。若是按照這種慣性,未來幾年內,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商品貿易出口國,但是這其中也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在這些貿易大國中,中國商品遭受貿易保護主義狙擊較多。
貿易保護主義的本質是一些國家為轉移國內注意力和推卸責任的一種方式,雖然一時能夠造成保護國內產業的幻覺,但從長期來看,沒有任何國家能夠依靠貿易保護真正成功保護國內行業。因為貿易保護對應的是貿易報復,而你來我往的斗爭,也使貿易保護成為國與國之間相互試探底線和利益談判的策略性手段。從這個角度看,類似中國這樣同時擁有巨大進口和國內市場的國家,實際上應該是具有天然打擊他國貿易保護優勢的國家。
值得警惕的是,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中針對中國產品的行為,目前也出現了隱形化和變異的苗頭。今年的活拔絨抹黑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瑞典某電視節目里一邊是殘忍的對動物進行活剝絨的鏡頭,一邊是具有傾向性的文字描述和推斷,其后續影響對占世界羽絨及其制品70%份額的中國羽絨行業造成了相當沖擊。
雖然從長期來看,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不過是掩耳盜鈴的游戲,但政府、相關行業協會和企業仍須重視這種行為對中國行業和企業的中短期影響并主動出擊,避免短期不利對長期發展造成積累性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