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互聯網深度改造傳統產業之時,各國紛紛重新定位自己的制造業,比如德國工業4.0、美國鼓勵制造業回歸等,《中國制造2025》即出臺于這樣一個時代場景。中國已是名副其實的制造業大國,但...
在互聯網深度改造傳統產業之時,各國紛紛重新定位自己的制造業,比如德國工業4.0、美國鼓勵制造業回歸等,《中國制造2025》即出臺于這樣一個時代場景。中國已是名副其實的制造業大國,但大而不強,在競爭形勢下面臨巨大壓力。壓力主要來自三方面:一是發達國家正采取措施,促進高端制造業回流;二是中低收入國家開始以更低成本,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三是在上述“雙向擠壓”下,中國經濟進入“三期疊加”的艱難爬坡期。中國制造業要行穩致遠,助力“穩增長”,必須在把握需求差異化的基礎上,構筑轉型升級的戰略縱深。
從全球視野看,龐大而多層次的國內市場需求是中國制造業不可比擬的優勢,細化其特點可概括為:規模大、潛力大、差異化。需求規模大、潛力大,源于快速推進的城鎮化和迅速擴張的中產階級數量。2014年我國人均GDP為7575美元,已進入中等收入國家之列。有研究預計,未來7 8年,中國的中產階層家庭數量將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其消費能力年均增速將超過21%。中高收入人群的增加,為消費需求提供了總量空間。
此外,目前我國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55%左右,仍明顯低于發展水平大體相當的其他國家,城鎮化的推進,無疑會極大促進新一波消費升級。其次,發展的梯次性,決定了中國消費市場的總量擴張和結構升級態勢還將持續。作為幅員遼闊、城鄉和地區發展差異較大的國家,我們與經濟具有均質性、消費結構單一的小規模經濟體不同。
除日常消費領域外,針對企業的裝備制造業需求同樣具有上述特點。當前,我國制造業體系已形成規模巨大、體系完整、水平多樣的特點,現代工業體系可分為39個工業大類,525個小類,我國的制造業幾乎涵蓋了所有門類。目前我國制造業產業規模居世界第一,占有全球制造業20%左右的份額。同時,我國制造業雖整體上處于工業化進程中,但各領域水平參差,層次結構差異很大。一個形象的比喻是,中國制造業“剛剛完成機械化,正在實施自動化,眼睛望著信息化,耳邊聽到智能化”。旺盛又具差異化,這樣的市場需求,將為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良好預期。那些天然熟悉本土市場的中國企業,將在一波一波的需求漸次釋放中,搶占制造業的升級優勢。
首先,中國各領域的巨大市場,將為企業新技術的孕育提供所必需的規模門檻。任何技術領域的新發展、新應用,如果沒有一定量的用戶基數,就無法形成規模效應,技術的產業化所需要的大量投資就不能收回,企業對新技術的研發和商業化就會猶豫躊躇。所謂小池子里養不出大魚,就是這個道理。中國制造業如此巨大的市場潛力,可以為任何有價值的新技術提供產業市場,容納各種技術和產品創新。
其次,需求差異化將提供多樣化使用場景,可用于試驗不同的技術產品和升級路徑。以今年以來對中國制造業的升級路徑討論為例:一種思路認為應從生產端出發,借鑒德國工業4.0思路,把工業互聯網、云計算、機器人等技術融合在一起,重構產品從設計到使用的全過程,通過制造業和信息產業的深度融合,推動向智能制造的轉型;另一種思路則是從消費端向生產端推進,即利用中國電商高度發達的優勢,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走所謂“互聯網+”的道路。在筆者看來,中國市場需求規模大、差異化明顯,上面無論哪種路徑都能找到試驗和應用的環境土壤。(文/朱恒源 清華大學全球產業4.5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