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碳纖維被稱為“新材料之王”,對支撐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保障國防安全等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記者近日從有關碳纖維產業發展論壇上獲悉,我國碳纖維產業近年來雖取得長...
碳纖維被稱為“新材料之王”,對支撐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保障國防安全等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記者近日從有關碳纖維產業發展論壇上獲悉,我國碳纖維產業近年來雖取得長足進步,但受制于研發能力低下、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我國企業在國際碳纖維市場上話語權微弱,處于市場壟斷地位的美、日等發達國家企業占盡優勢。與會企業界人士和專家學者急切呼吁:加大對碳纖維行業的引導和扶持力度刻不容緩。中國碳纖維產量僅占全球3.2%
“由于采用了碳纖維零部件,寶馬i3的重量比世界上最暢銷的電動汽車日產聆風還輕20%。”“不只是汽車行業,目前,碳纖維在各領域的應用都開始出現井噴現象,整個產業鏈的技術進步與降低成本,是中國這個產業成敗的關鍵……”
1月下旬,吉林化纖集團承辦的“吉林省碳纖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會員大會暨碳纖維產業發展論壇”在吉林市召開,與會的200余名企業界人士和專家學者,幾乎占據了中國碳纖維應用及開發領域半壁江山??吹贸?,他們每個人臉上都寫滿急切的表情。據了解,碳纖維密度低、強度大,質量比鋁輕,強度卻高于鋼鐵,但又具備紡織纖維的柔軟可加工性,可謂“外柔內剛”,且耐腐蝕、耐高溫、耐疲勞,耐沖擊性能好,兼之熱膨脹系數小,擁有良好的導電導熱性能及電磁屏蔽性,因此被稱為“新材料之王”。
“2014年全球碳纖維總產量約為10萬噸,主要被日、美企業所壟斷,我國實際產量只有3200噸左右。”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副會長趙向東預計,2015年國內碳纖維需求量將達到1.5萬噸。由于現有產量遠不能滿足需求,僅去年上半年,我國碳纖維及制品的進口量便達到5513.2噸。而未來中國四大產業——大飛機項目、海上風力發電、汽車輕量化發展及高速鐵路,無疑還將帶動碳纖維需求的強勢增長。“如果國內碳纖維產業不抓緊時間迎頭趕上,未來中國幾大工業恐很難不受制于人。”與會人士焦急地說。
技術薄弱、生產成本高
“裝備技術薄弱、產品質量穩定性有待提高、應用技術開發相對落后等,都是制約中國碳纖維產業發展的瓶頸。”趙向東直言不諱。
關于碳纖維技術,國外一直在對我國進行嚴格封鎖。20世紀60年代,中國開始自行研究,不過,我國主要產品的性能和國際先進水平仍存在差距。
為實現“抱團”發展,2014年6月,吉林化纖集團發起成立了吉林省碳纖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我國30多家碳纖維企業中,有23家是該聯盟成員,此外還有10家高校與科研院所。
據悉,依托聯盟提供的平臺,吉林省東風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碳纖維電熱防寒馬甲,已為環衛工人配發試穿,碳纖維電熱地板產品也已完成試制;吉林西科碳纖維技術開發公司承接了北車集團高鐵所需的碳纖維復合材料技術開發工作……
吉林化纖董事長宋德武指出,聯盟的工作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各成員單位間的技術封閉仍有待進一步打開,企業原始創新和技術成果轉化的腳步尚需加快。
據悉,生產成本偏高,是我國很多企業的共性問題。這也導致盡管市場需求在不斷加大,但目前吉林省碳纖維產業聯盟內企業還沒有實現全部滿負荷生產。
“眼下中國碳纖維企業規模還太小,全國30多家企業的總產能,都不及日本東麗一家,難以與業內國際巨頭競爭。”東華大學教授余木火表示。
未來重點是產業規模和產業鏈問題
當前,不少國家都在積極布局,著力發展碳纖維產業,將其作為搶占下一輪工業和國防競爭制高點的重要支撐。以汽車行業為例,據長安汽車設計院院長曹渡介紹,碳纖維材料在車身上的應用,可大大減輕車重,而車重每減10%,便可降低6%~8%的油耗,降低5~6%的排放,并有助于提升車輛的加速與制動性能。為此,日本計劃未來5年投資20億日元,支持碳纖維原材料企業和汽車主機廠的合作,而美國能源部今明兩年將為同類項目提供2175萬美元的資金支持。
“如果說福特創建流水線生產是汽車行業的第一次革命,那么碳纖維+新能源可能是第二次汽車革命。作為全球汽車產銷第一大國,中國必須把握汽車未來發展的趨勢,若中國品牌汽車沒有提早布局,有可能再次被甩飛。”曹渡神情急迫。
據了解,為發展碳纖維產業,支撐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2013年,工信部制定了《加快推進碳纖維行業發展行動計劃》,2014年8月,中國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產業發展聯盟也在北京成立。
“受制于研發能力低下、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我國企業在國際碳纖維市場上話語權微弱,讓一些國際碳纖維產業巨頭占盡優勢。”在當天論壇上,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中國仍需不斷加大對碳纖維行業的引導和扶持力度。
“沒有規模不成為產業,未來重點是產業規模和產業鏈問題。”余木火教授指出,面對碳纖維廣闊的應用前景,應該發揮國家意志,培養一批產業鏈企業,每個環節培育1~2家龍頭企業,并與科研院所共同建立中國研發能力,支撐產業的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