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關于中國光伏企業深陷泥沼、邁入“寒冬”的報道幾乎天天充斥著網絡。尚德施正榮退居二線,賽維彭小鋒面臨破產,很多光伏企業從巨贏跌入巨虧、開始大幅裁員……。一時之間,光伏市場哀鳴遍野,一片凄惶。
昔日如火如荼、蓬勃發展的朝陽產業,何以在短短幾年之內就夕陽西下了呢?是歐債危機所致?是美歐“雙反”引發?那企業和政府又都做了些什么呢?
光伏企業:沒有最大,只有更大
隨著全球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突出,光伏發電因其清潔、安全、高效等特點,成為各地政府普遍關注和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從而拉開了光伏項目上馬和產能擴張的序幕。各地前赴后繼、近乎瘋狂,中國迅速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國。
盲目的投資與擴張,即使在遭遇美國“雙反”時也沒有停歇。許多企業對美國高額的懲罰性關稅置若罔聞,一度進行自殺性銷售,賠本也要擴大產能,進一步加劇了產能過剩。有資料顯示,全球產能約為100吉瓦(GW),而需求僅為30-50吉瓦。
產能擴張的無序與失控,帶來了激烈的國際反彈。前期世界上有多家公司宣告破產,其中包括德國的Q-cells和Solon以及美國的Solyndra和Evergreen Solar。過程之中,多晶硅的價格也經歷了過山車般的起落,由最高400多美元/每千克最低跌至20多美元/千克。
不僅如此,企業一味地專注于產能擴張,卻忽視了相應技術標準、質量標準、評價體系等準入門檻的建立,不僅制造出龐大的市場泡沫,也使這一新興產業陷入低端化泥潭。
毫無疑問,歐美“雙反”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太陽能產能在信貸驅動下快速擴張才是這次“光伏危機”真正的罪魁禍首。有專業人士分析,在太陽能行業從過剩產能“危機”中復蘇之前,全球一半的太陽能產能需要關閉。
地方政府: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尚德神話”之后,各地政府紛紛出臺“太陽能產業規劃”,大量投錢投地、出人出力,充當了新能源產業擴張的重要推手。據統計我國有600多個城市把光伏作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多晶硅爐也如同當年大煉鋼鐵一樣遍地開花。
此前,如果說能有哪個產業激發地方政府的追逐熱情超過房地產,那一定是光伏。地方政府需要政績,自然希望企業快速做大;而光伏企業則能增加大量的稅收和就業,對GDP作出巨大貢獻,于是雙方不謀而合、極力擴張。
在政府的強大推力下,尤其是針對光伏產業實行的寬松的信貸政策,使得企業仿佛染上了毒癮,沉迷于大干快上,瘋狂擴張。短短幾年間,中國光伏產能就占到全球一半以上,全球前十大光伏組件生產商中國包攬了前五名。
經歷紅極一時的光鮮之后,光伏企業跌落至現在這個凄慘的境地,除了企業的因素之外,地方政府同樣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正是由于政府的強力主導和狂熱推動,光伏產業才一步步邁向痛苦的泥沼。正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中國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表示:在中國,地方政府不是真正的政府,它們更像是企業。中國光伏企業不可避免地成為了地方政府的監護對象,手腳被束縛得越來越緊。在美國出現“雙反”的苗頭時,政府也沒有對企業采取什么實質性的保護動作。
光伏產業目前正面臨著深度的洗牌,這是由市場規律決定的。地方政府對光伏企業實施救助、力挺企業,也要非常慎重。幫助企業度過難關、獲得重生自然皆大歡喜,但也可能會進一步加劇產能過剩,延誤行業調整的時機,給企業帶來更大的痛苦。
產業鏈地位:畏首畏尾,身其余幾
光伏產業是從多晶硅、太陽能電池、應用系統到專用設備的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中國光伏企業所需的多晶硅,前期大多依靠國外進口,而自身產品的目標市場也主要集中在歐美等海外地區。產業鏈前后兩端都受制于人,自身可控環節太少,也成為這次中國“光伏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原材料方面來講,由于產能急劇擴張,導致前期全球多晶硅的價格翻著跟頭往上漲,許多光伏企業深套其中,付出了慘重的經濟代價。
從市場方面來講,受持續的歐債危機和美國懲罰性進口關稅的影響,主銷區歐美市場處于疲軟狀態;而在國內,雖然政府鼓勵做大企業,但前期在上網電價、并網等問題上遲遲進展不大,內需也不夠旺盛。內外交困使得過去一年全球需求放緩,電池板價格下跌了30%,導致很多小企業猝死,尚德、賽維等一般大企業經營形勢也急轉直下,從巨贏變成巨虧,背上了巨額的企業債務。
當然,中國政府也一直在努力,通過增加裝機容量的辦法,努力吸收國內太陽能電池板的部分過剩產能。有分析師預測,中國今年將成為全球僅次于德國的第二大太陽能電池板市場,太陽能電池板裝機容量將達到4至5吉瓦,是去年裝機容量的兩倍。
現象反思:管住“閑不住的手”
我國實行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然是市場經濟,就應讓市場規律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充分發揮市場這只“無形的手”的自我調節機能。而政府應在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公平的競爭環境方面作出貢獻;并致力于在市場規律不發生作用的行政和公共領域,做好管理和調控。
這次的“光伏危機”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啟示:
其一,地方政府應分清職能界限,不要過多干預企業經營,更不能替企業拿主意,定規劃,而忘記了自己究竟應該干什么。
其二,地方官員應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按經濟規律辦事,切勿盲目冒進,好大喜功。
其三,政府在進行戰略產業規劃時,一定要明確門檻、合理布局,防止各地蜂擁而上;更要政策持久、穩妥進展。
其實這樣的教訓已經不少了,作為前幾年政府戰略主導產業之一的風電產業,在國家發改委2011年《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早已難覓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