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高度關注各領域改革的推進,金融領域最迫切的改革之一就是切實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當前,應采取多項措施切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可以運用公開市場、存準等手段保持流動性適...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高度關注各領域改革的推進,金融領域最迫切的改革之一就是切實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當前,應采取多項措施切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可以運用公開市場、存準等手段保持流動性適度水平。同時,由于部分領域和企業占用過多社會融資,需要加強通道監管,切斷銀行向“僵尸”企業輸血的鏈條。今年以來經濟領域的一個突出矛盾是,實體經濟中資金供給總體充裕和融資成本高并存。高融資成本導致產業部門資金鏈緊張甚至斷裂,日益危害到實體經濟。11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同比增長14.2%,1-11月人民幣貸款增加8.41萬億元,同比多增6600億元。1-11月社會融資規模為16.06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1.92萬億元。總量上看,社會資金總供給并不低。盡管目前貨幣供應充足,但企業融資成本不斷上升,考慮到各項因素,不少企業融資總成本高達10%-15%。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政府融資平臺和房地產對資金價格不敏感,對其他產業形成擠出效應,推高整個社會融資成本;二是大企業大集團從銀行獲得低成本資金后通過銀行理財產品、委托貸款、信托等方式以更高價格轉貸給中小企業;三是盡管1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為6%,但考慮生產者價格指數(PPI)持續負增長的因素,實際貸款利率在8%以上。
隨著利率市場化的加快、外匯占款增長中樞下移、產業資本回報率下降,銀行低成本負債來源面臨枯竭,負債成本正不斷上升。存貸比考核、資本約束和存準率三項指標,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其資金運用的能力。銀行通過大力發展表外業務、影子銀行、同業業務等創新活動提高資金運用效率。在這一過程中,資金在每個傳導鏈條上都產生了成本,例如各類通道費、傭金等,最后體現為資金最終利率大幅上升。
為調節市場流動性,壓低市場利率,央行今年在公開市場上進行了一些操作和工具創新。但要徹底解決流動性壓力問題,依靠央行一家之力是不可能完成的。即便是貨幣市場利率走低,也不一定完全傳導到實體經濟的融資端。
目前,融資成本高的最大原因在于地方融資平臺和房地產領域投資需求旺盛,“吸金”能力太強,導致絕大多數流動性都進入這兩個領域,其他一些實體經濟部門流動性則相當短缺,從而抬升了資金利率。未來要依靠體制改革和審慎監管,抑制地方擴張的沖動,為地方融資平臺開辟一條可持續的融資機制,并加強監管切斷銀行向“僵尸”企業輸血的鏈條。
央行也有必要保持流動性的適度寬松,可以通過公開市場操作釋放流動性甚至必要時適當下調存準率。下調存準率可以提高銀行的資金運用效率,給予銀行資金運用更廣闊的空間,也便于對銀行影子、同業等業務的規范清理。同時,鑒于“影子銀行”體系已成為非金融類企業融資主渠道,利率調整對貨幣信用調節的傳導效果有限,應通過利率市場化改革,為下一階段發揮利率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