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乱码,日本亲与子乱av大片,bj女团熊猫班全员卸甲,鲁大师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您好 歡迎來到超硬材料網  | 免費注冊
遠發信息:磨料磨具行業的一站式媒體平臺磨料磨具行業的一站式媒體平臺
手機資訊手機資訊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鄭州華晶金剛石股份有限公司

金剛石世家 ? 軼事

關鍵詞 金剛石 , 超硬材料|2013-09-18 11:43:33|來源 中國超硬材料網
摘要 我國人工合成金剛石已走過50個春秋。家母郭永存、家父李植華在這個領域滾打了五十載。我大學畢業后也在這個領域從事研究和制造工作。在家母家父的引領下,我的堂哥堂姐、表哥表姐、表侄以及關...
  我國人工合成金剛石已走過50個春秋。家母郭永存、家父李植華在這個領域滾打了五十載。我大學畢業后也在這個領域從事研究和制造工作。在家母家父的引領下,我的堂哥堂姐、表哥表姐、表侄以及關聯的親戚有一百多人從事金剛石制品工作,堪稱金剛石世家。像我們家這樣的例子,在超硬材料行業上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在此,我想通過家母家父和我的經歷,從側面佐證我國人工合成金剛石發展的輝煌歷史。

       金剛石晶體,由于光怪陸離,美麗奪目,硬度極大,從遠古就引起人們極大的注目,當時主要用來做裝飾品。

       金剛石這種極其稀有的礦物,研究家們根據古老的神話推測,大概在公元前3000年就在印度發現了。不過,無論如何,在公元前五世紀以前它就為古希臘人所得知,這是毫無疑義的。我們可以認為金剛石是由印度傳入希臘的。目前,在大不列顛博物館里還收藏著一尊希臘人制作的青銅小雕像,它的眼睛就是兩顆未加工的金剛石。

       金剛石具有硬度高、比熱低、導熱性好、機械強度高、抗腐蝕性能強、以及高溫穩定性和半導體性能等等,因而在工業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然而就目前所知,天然存在的金剛石礦源卻遠遠不能滿足現代工業需求。盡管英國《每日郵報》2012年9月17日報道,俄羅斯公布了一個20世紀70年代發現的金剛石礦,該礦位于西伯利亞東部地區的一個直徑超過100公里的隕石坑內,儲量估計超過萬億克拉,能滿足全球寶石市場3000年的需求。不管真偽如何,到目前為止,我們國家尚未發現大型天然金剛石礦,是一個天然金剛石資源匱乏的國家。為了滿足我國工業發展的需要,我們仍然要大力發展人工合成金剛石,要牢牢掌握和擴大這種再生技術,才不受制于人。

       1797年,英國化學家坦南特(S.Tennant)將金剛石放入充滿氧氣的密封的金質箱中,使其燃燒,并鑒定出箱中所獲得的是二氧化碳氣體。眾所周知,這種氣體是由碳和氧化合而成的,當金剛石燃燒時,在密封容器中除了金剛石和氧氣外,別無它物。由此可得出結論,金剛石是純碳。為了驗證這一結論,坦南特測量了被他們所收集的氣體的重量。正好,它的重量與燃燒的金剛石的重量完全一致。

       在十八世紀的后期,終于確定了金剛石是由一個化學元素---碳構成的,即是碳的同素異形體。由此可見,金剛石這種罕見的礦物竟然和普通的物質---幾乎全部由碳構成的煤成為一個家族了。

       人們很早以前就開始了研究人工合成金剛石的方法,終因多種條件限制而未能實現。直到1955年,美國通用電器研究實驗室發表文章,聲稱在高溫高壓下,通過大大加快反應速率的熔融金屬的方法將石墨變成金剛石,首次人工合成出了金剛石。

       我國人工合成金剛石雖然起步晚,比美國、瑞典晚幾年,但我們發展快、后勁足,使國際同行刮目相看。

       家母家父畢業于中南礦冶學院。20世紀60年代初分配到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工作。從此他們雙雙步入了材料科學最前沿的學科之一超硬材料研制和應用的殿堂。期間,家母家父任技術員、工程師、課題負責人。1979年家父被任命為第六研究室副主任。家母郭永存參與了煤田地質金剛石鉆頭、Φ300mm以上中大直徑金剛石圓鋸片、光學冷加工用金剛石精磨片等項目的研制工作,獲得巨大的成功。家父李植華參與了第一批人造金剛石的分選提純工作、金剛石研磨能力的研究、同時參與了人造金剛石用金屬觸媒的研制工作、也參與了金剛石聚晶復合片研制(因工作調動,只做了階段性的工作)。期間,推出了Ni70Mn30、Ni70Mn25Co5合成金剛石用觸媒材料,它提高了金剛石產量、粗粒度比和品質,這種成份的材料,當時,在行業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超硬材料發展歷程中起過積極作用和貢獻。并同張廣云先生一起,在《物理》雜志上發表了數篇論文,同時提出了人工合成金剛石的生長機理---溶劑說。根據第一機械工業部機床工具工業局要求,以家母郭永存、家父李植華為主,盧飛雄先生部分參與,編寫了一本46萬字的《金剛石制造》,一九八三年由機械工業部機床工具工業局印刷發行。同樣以家母、家父為主,張廣云先生參與編著的23萬字的《金剛石的人工合成與應用》一九八四年九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前輩說,我國人工合成金剛石列項是1960年,當時課題代號為“121”。由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合肥通用機械研究所和中國地質科學研究院共同承擔。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負責工藝技術,合肥通用機械研究所負責裝備制造,北京地質科學研究院負責測量,聯合攻關,共同實施這個重大的、有前瞻性的課題項目。

       該聯合試驗組在200噸級的兩面頂壓機上,歷盡三年的試驗,于1963年12月6日終于獲取了金剛石,正式宣布研究成功。這項重大成果,應由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合肥通用機械研究所和北京地質科學研究院三家共享。在此基礎上,由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負責,濟南鑄鍛所、上海材料所參加,在DS-023 3600/6×600噸鉸式液壓機上進行中間試驗,并正式轉入工業性生產。在超硬材料事業上,濟南鑄鍛所和上海材料所同樣做出了杰出貢獻。

       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組織負責“121”課題實施的是陸報仁(所長)、司振桐(副所長)、孟慶輝(科研辦公室主任)、錢惟圭(總工程師)。

       “121”課題工藝技術負責人:于鴻昌。

       工藝技術參與人:王光祖、盧飛雄、余征民、李進保等。

       提純分選,分析鑒定參與人:劉智熔、裴增全、汪華榮、劉金昌、王玉良、孫滿國、李水來、李植華。

       特別要指出的是列項前和試驗進程中的情報資料的搜集,指導試驗的走向,楊祠中、焦魁一、功不可沒。

       當時,國家經濟基礎不好,技術落后,裝備制造業更不如人意。盡管如此,經過我們廣大工程技術人員、我們的工人師傅的共同努力,制造出了我國首臺滿足人工合成金剛石工藝條件的超高壓高溫兩面頂裝置,并于1963年人工合成出中國版的第一顆人造金剛石。接著制造出了首臺六面頂壓機。后來很多工藝技術試驗是在六面頂壓機上完成的。據家父講,遺憾的是,人工合成出中國第一顆人造金剛石的首臺功勛兩面頂壓機沒有保留下來,可能被作為廢舊物資處理了,真是太可惜了,因為它是中國人造金剛石發展歷史的見證。幸好的是,首臺六面頂壓機總算是得以保存下來了,真是不幸中的萬幸。

       我們的第一顆(也是第一批)人工合成出來的金剛石,家父說不是現在大家看到的那種有棱有角、晶瑩剔透、光彩奪目、人見人愛的完整晶體。說得不好聽,它是一小堆黑乎乎的大雜燴,而且極細(拿現在的觀點來講是納米級),肉眼是看不到的,就是在1000倍顯微鏡下也無法辨認。但無論如何,我們認為這些樣品中確實有金剛石。通過理論計算,相變壓力測量,合成棒加熱功率大小的溫度換算,金剛石合成棒確實處于石墨轉變成金剛石的超高壓高溫區,這是深信無疑的。當時,如何確認有金剛石,又如何分離出來,也成了一大難題。在劉智熔、裴增金先生帶領下,汪華榮、劉金昌、王玉良、孫滿國、李植華一組人,經化學處理,除去大部分葉臘石、石墨、觸媒金屬,再經過二碘甲烷重液分離,總算得到部分非常珍貴的精品。經汪華榮先生制樣,在德拜X-光機上進行衍射,膠片上出現的很強的譜線環,與天然金剛石譜線環完全吻合。這才證明,我們合成出了金剛石。

       最有意思的是,1964年初,陸根仁帶領孟慶輝、錢惟圭、于鴻昌、劉智熔、汪華榮等到一機部匯報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首次成功合成出金剛石工作進展時,你們知道,他們帶去了什么?帶去一個小試樣瓶和一組X-光膠片。試樣瓶中裝的的就是上述處理和分選后的灰黑灰黑的東西,陸根仁對著領導說,我們人工合成出了金剛石,金剛石就在這瓶子里,但肉眼看不到,證據就是這些X-光譜線。

       我國是天然金剛石資源匱乏的國家。當時要用金剛石做樣品進行相關試驗,哪怕是一丁點也要申請、打報告逐級審批,直到機械工業部,然后到國庫中南物資站領取。可見金剛石是多么稀缺。自從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批量生產人造金剛石后,這個戒律就自然取消了。只要有錢就可以到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來買,無需申請、打報告和逐級審批?,F在高品級粗顆粒金剛石每克拉才幾角錢,最多也不過1元錢左右。你知道當時的人造金剛石的價格是多少嗎?現在告訴你:一型料(RVD級)每克拉都賣上30余元。當時,由于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獨家生產,除了外銷外,由于是稀缺物資,多余的國家收購,進入國庫。當時三磨所可謂富甲一方。科研經費、建實驗工廠、蓋職工宿舍、買小汽車的款,都是自籌的。并成為國內科研單位的典范。

       家母家父經常提起,為了完成課題任務和項目推廣試驗,他們經常出差在外。到達目的地,有時連旅館(招待所)都找不到,只好下榻在浴池(晚十二點以后)。工作條件是艱苦的。家母在廣西榕縣做金剛石鉆頭試驗時,與鉆井師傅們住在少數民族的高腳屋里。恰逢冬天,山風肆虐,實在是太冷了。每到晚上大家圍著房東的吊壺火坑周圍取暖。樓下是牲口,樓上是生活間,煙霧繚繞,滿屋熏得黑呼呼的。更擔心的是衛生條件。當時家母在湖南漣源做金剛石鉆頭試驗,因為鉆探是野外作業,也是住在農民家里。農民下地回家,在地里摘的菜放在糞桶里擔回家。村前一個大水壙,家家戶戶都在那里洗衣洗菜洗糞桶。盡管心里嘀咕,但轉眼一想,農民兄弟祖祖輩輩這么生活著,鉆井工人師傅們也在這里吃住,也就坦然了。更激勵自己要努力工作,在超硬材料領域做出貢獻,用自己點滴成果和全國人民一道改變這個貧窮落后的面貌。

       家母家父雙雙都有外出試驗和推廣工作。有時一人沒有按時回家,另一人又要出發,我和姐姐的安置就成了問題。經常放在同事家,由同事照料。有一次家父出差在長沙未回,家母又接到任務要到湖南漣源做煤田地質金剛石鉆頭試驗,無奈,采取一個折中的辦法,家母帶著我坐車南下,在長沙轉車時,把我交給家父,再由家父帶回鄭州。他們也提到在完成《金剛石的人工合成與應用》這本書編著時,當時由于住房面積小,為了不影響我們的休息和學習,他們白天上班時努力查閱資料、做實驗、搞分析整理;晚上每當夜深人靜時,他們搬一張小方桌,一個小板凳,在廚房進行寫作。更有意思的是,當他們接到出版社寄來的校樣時,白天上班有科研任務,無暇校對。這些校樣工作都安排在晚上來做,為了趕進度,星期天家母家父帶上草席和食物,把我和姐姐領進公園,我們在玩耍,他二老,一個念著校樣,一個看著原稿,一字一句,一個個標點符號,一張張圖表,一組組數據,孜孜不倦的反復核對。他們滿腔熱血都澆灌在超硬材料事業上。我之所以啰嗦這些瑣事,就是想從一個小事,從一個側面透視出超硬材料戰線上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精神風貌,那就是—鉆石精神。我們現在有數萬人---鉆石人,恰似長江水,后浪推前浪。沖鋒在前,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留下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軼事,也正是這些鉆石人夜以繼日的探索、精心設計、嚴格工藝,一絲不茍的數據處理,反復試驗,綜合分析、瞄準新目標,不斷的變革創新,一步一步的發展,才鑄就了超硬材料今天的輝煌。

       “121”課題完成之后,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不失時機、審時度勢,再接再厲,從三個方面入手:1.繼續提高金剛石合成裝備噸位、增大合成棒腔體、以及自動化程度和可操作性能;2.繼續完善金剛石合成工藝,提高金剛石品級、單產、粗粒度比;3.擴大金剛石使用范圍,以及情報、標準諸多領域展開了全方位的研究攻關工作。先后完成了很多重大的科研課題。

       家母家父告誡我們,千萬不要忘記在超硬材料各個領域做過杰出貢獻的前輩。他們是:

       大噸位超高壓高溫裝備、寶石級金剛石生長:邵德厚、徐向聞、王光祖、李進保、盧鴻雁、余征民、李裕民、孔令春、任永順。

       聚晶金剛石:于鴻昌、翟中慶、楊震、馮金章、王朝棟、譚素珍。

       立方氮化硼:盧飛雄、余志超。
       
       金屬—合金觸媒:張廣云、吳建中、李植華。

       高強度金剛石:閆聚武、黃祥芬。

       碳素:王松順。

       高溫高壓頂錘:趙云良。

       金剛石復合片:趙云良(李植華、楊明軍做過前期階段性工作)。

       葉臘石傳壓介質:王傳禮、閆聚武。

       金剛石分選(化學處理、電解、分類分級):載德林。

       金剛石青銅砂輪:溫繼善、潘飛。

       金剛石樹脂砂輪:華增河、華仲克、李承玉。

       金剛石煤田地質鉆頭和中大型石材切割鋸片:郭永存、程春先。

       光學冷加工金剛石精磨片:郭永存、潘飛。

       光學冷加工金剛石樹脂超精片:林錦文。

       電鍍金剛石砂輪:毛細珠、李一平。

       金剛石微粉、研磨膏:阮興國。

       石材拋光金剛石澆注磨塊:鄧碧岳。

       金剛石表面鍍衣:楊代禮。

       超硬材料磨具的磨削工藝及磨削理論研究:李昌澤、嚴文浩、王文經、雷力生、劉甫生、楊葆華、蘇玉華、吳肇瑩、張春嫻。

       金剛石行業標準制定:黃祥芬、張長伍。

       情報資料搜索和整理:楊祠中、焦魁一、李孝寬、張世珍、蘇先智、魏鳳舞。

       不要忘記“121”課題協力單位和個人:合肥通用機械研究所(胡思良)、中國地質科學研究院(姚裕成)。

       當然,我們更不能忘記其它科研界、教育界參與人:中國科學院物理所沈主同研究員,特別提示的是家母郭永存、家父李植華在科學出版社出版的《金剛石人工合成與應用》一書,在定稿前科學出版社先期委托沈主同研究員審稿。吉林大學的芶清泉教授、鄒廣田、曾琴教授。鄭州工業大學王秦生教授。鄭州第二砂輪廠教育處李處長。

       早期,現在仍然活躍在超硬材料戰線上并做出特定貢獻的前輩有李根潛、方嘯虎、李開嵩、張振球、李惠、陳啟武、劉樹禎、柳文明、陶知恥、石榮、盧炳秀、繆樹良、尹循亮、王海容、楊天慧、歐測恩、李達明、戚立昌、林增棟……

       感謝協助家母家父完成課題任務和推廣使用單位和個人。他們是:湖南萊陽煤田地質勘探隊、漣源煤田地質勘探隊、山東濟南花崗巖廠、青島大理石廠、青島光學儀器廠、沈陽光學儀器儀表研究所、南京鐘表元件廠、江南光學儀器廠、南京儀表機械廠、南京電影機械廠、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沈陽銅加工廠、上海有色金屬加工廠(田奇盛)、武漢鋼鐵廠粉末分廠(王學鼎)、桂林冶金地質研究所(李根潛、李開嵩、方嘯虎)、湖南冶金地質研究所(張振球)、核工業部233廠(李惠)、核工業部232廠(柳文明)、株洲硬質合金廠、長沙礦冶研究院(陳啟武、劉樹禎)、北京地礦所(陶知恥)、自貢東新電碳廠(繆樹良、王海容、尹循亮)、西安煤炭研究所(石榮)、寶雞冶金勘探公司(盧炳秀)、哈爾濱砂輪廠等。

       改革開放春風由中國南海邊,向祖國內地吹來,溫暖滋潤著中華大地,也溫暖滋潤著中華兒女。

       在這個春潮中,家母家父迎著銳意改革的浪潮,告別了中原大地,告別了親愛的養育過自己,為之戰斗并拼搏過的,終身難以忘懷的超硬材料源發地----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舉家南下。

       家父李植華同張廣云、王克儉、宋殿杰、黃祥、羅宏森、張仲福、潘良利用港資,一九八四年辦起了深圳特區首家人造金剛石廠----深圳恒興金剛石廠。期間,家父任副總工程師、副廠長、總工程師、廠長。邀請了國內一批專才。產品涉及金剛石合成、金剛石聚晶、金剛石青銅砂輪、金剛石樹脂砂輪、大中小金剛石切割鋸片、冶金煤田石油金剛石鉆頭、光學冷加工用精磨片和超精片、電鑄砂輪及切割工具、金剛石微粉與研磨膏等各個領域。當時在國內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為深圳特區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一九八八年家母創辦了深圳市永存金剛石工具有限公司,我大學畢業后,也就積極參與,開始了鉆石人生。由于家母家父年事已高,我接掌了公司,繼續在超硬材料應用領域揚帆前進。

       我們公司重點是制備光學冷加工用金剛石制品。主要用于陶瓷、寶石、玻璃、石材、半導體行業中的切割、銑磨、精磨和超精磨,涉及燈飾產品、裝飾產品、眼鏡片、照相機顯微鏡鏡頭、手表玻璃、手機玻璃、視窗玻璃、汽車玻璃、石材加工業、陶瓷潔具及其它陶瓷產品等的加工工具。

       家父是江西鄱陽人,深圳恒興金剛石廠創辦初期,先后從老家直接或間接招募了一批優秀青年來深圳從事金剛石及金剛石制品諸多專業的研究和制作工作。數年后他們眼界開闊了,見世面長知識了,學到了很多營銷和生產技能。

       由于港資、臺資以及日韓等外資企業大量涌入我國沿海地區,加工制造業非常發達,工廠像雨后春筍般的在各地拔地而起。在深圳恒興金剛石廠受過專業學習、熏陶和錘煉的有志青年,在當代經濟特別活躍的環境中,創業欲望非常強烈和高漲。他們一個個走出去,自籌資金或合資,利用自己學習掌握的一技之長,在廣西、廣東、福建、浙江、江西、山東等地,創辦了一個個金剛石工具加工廠。除了金剛石、立方氮化硼人工合成和復合片制造外,金剛石制品行業幾乎全進駐。主要產品有金剛石圓鋸片刀頭,金剛石青銅、陶瓷、樹脂結合砂輪,金剛石電鍍工具,金剛石鉆頭和穿孔器,金剛石精磨片和超精磨片。除了內銷外,還有部分出口。

       他們的營銷特點和模式是把工廠設在外地(靠近使用單位),賺取的錢匯回到自己的居住地,造福桑梓。他們除了買高檔汽車,蓋豪華住宅和進行再投資再發展外,他們不忘故土,不忘鄉親,不斷捐資給村府和鄉府,用來蓋學校和敬老院、修馬路、修溝渠、架電線、搞綠化,積極參加家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以珠湖鄉為中心,輻射到臨近鄉鎮,據不完全統計,從事超硬材料制品行業工作的有數千人,散落在外省的制造廠有100余家,若加上輔助材料廠和經紀人就有200余家,年產值達20多億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珠湖鄉有個羊園村,有160戶人家,金剛石制品廠有35家,周邊村民都尊稱“老板村”、“金剛石第一村”。這個村涌現出了不少優秀企業主和專才,他們是李水堤、李新堤、李玗堤、李朝陽、李朝輝、李亮、李平、李長春、李一丁、李小燕、李翰、李浩、李濤、李楠、李艷、李開明、李鵬、李愛斌、李開權、李金寶、李新民、李新田、李海峰、李國愛、李立毛、龔俊、李忠民、李紅星、李為民等。

       特別是李水堤、李新堤、李朝輝,他們的廠年產值均在億元以上。當然對于整個金剛石行業來講,確實只是冰山一角,它算不上什么,但對于個人來講,卻展現了人生的價值和美好夢想。

       鄱陽縣人民政府,高瞻遠矚,在本縣東北地界田畈街開辟了一個工業園,出臺多項優惠政策,邀請在外創業辦廠的業主回家鄉創業,卓有成效?,F在有部分業主在園區內購地蓋廠房、辦公樓和宿舍,買地一買就是上百畝。而且有的業主開始把自己的廠或部分車間遷到園區內。開始了鳳回巢,為家鄉發展做貢獻。假以時日,這里將是一個燈火通明、機聲隆隆、人頭攢涌、欣欣向上、一片繁榮的超硬材料制品工業園區。

       家母家父也經常談到,我國超硬材料發展,有獨自的特點,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超高壓高溫裝備和工藝制定。國外比如美國、瑞典、愛爾蘭和芬蘭,它們合成金剛石和金剛石二次聚合的聚晶(當然包括立方氮化硼)都是在兩面頂壓機上來完成的。我國采用的都是鉸式六面頂壓機。盡管在可操作性上增加一些可變因素,但它是可以克服的。實踐證明就是如此。鉸式六面頂壓機最大特點是便于大型化,易于提高噸位、增大金剛石合成腔體,為優質增產提供了有力保證。

       二是,從金剛石研制成功(包括立方氮化硼)到金剛石產品全面推廣使用,我國實施的是一種群體行動。這種技術不是壟斷在某個人或某個集團手中,而是兩者兼顧并存。只要有緣都可參與進來,才造就了今天的發展局面。

       高踞超硬材料霸主地位的中南鉆石股份有限公司,在我走訪銷售處李國忠處長時得知,公司帶頭人李玉順、賈攀先生經多年奮斗發展,現有員工4000多人,執掌著3100臺壓機,2012年生產出17億多克拉金剛石,其中有20%出口,他們的規模和業績是何等的驕艷,在超硬材料發展歷史長河中開創了新篇章,世界上無與倫比。

       當然,我們還想到,與其并駕齊驅的河南黃河旋風股份有限公司、三門峽金渠集團、鄭州華晶金剛石有限公司、河南四方達超硬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都是當今超硬材料佼佼者。

       河南豫東,邵增明先生,年僅三十出頭,膽識過人,在其父邵大勇鼎力支持下,首期投資2億多元,購置缸徑Φ700㎜鉸式六面頂超高壓高溫壓機100余臺。兩年內辦起了一家中等規模的超硬材料加工廠---河南力量新材料公司。

       河北石家莊是全國金剛石工具制造基地之一,大小企業有100多家,年產值10億元以上。堪稱中國鋸片之鄉---江蘇鎮江,金剛石鋸片年產6000多萬片,是亞洲最大的金剛石、鉆頭生產基地。泉州擁有大大小小100多家金剛石工具生產企業,產值也在10多億元。據了解,湖北鄂州金剛石刀具產業從業人員過萬人,大小企業700余家,金剛石刀具產品占全國60%以上的市場份額。

       中國超硬材料事業的發展,它是大中小結合,眾多人參加的過程。不說是全民運動,但可以說是群體參與。

       文中記錄的人和事,有的是家母家父講的,有的是我親眼所見和親耳所聞,都是發生在周邊實實在在的事。若有精力,能把五十年超硬材料發展歷程中為超硬材料事業探索、拼搏、進取、戰斗過的轟轟烈烈的人和事全記錄下來那該有多好呀!那將是一幅多么璀璨壯麗的畫卷,就像我們從事的事業---金剛石事業---鉆石般的畫卷。盡管如此,在這個事業中不管曾經為之戰斗過的前輩們,抑或是仍在戰斗中的新秀們,你們都有過一頁鉆石般的人生。我們會記著你們,我們的后代同樣會記著你們,你們的功績將永遠刻記在超硬材料發展史的豐碑上。

       三是,金剛石人工生長機理。也就是說石墨是如何轉變成金剛石的。國外說法很多,國內也是如此。據家父講,當時學術界還是很活躍的。有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氛圍。我也關注這方面論文和論述以及相關動態。但現在好像是談論得很少。石墨是如何變成金剛石的,國內主要有兩大觀點。其一,在超高壓高溫下石墨晶格發生扭曲,直接成為金剛石晶格而變成金剛石,即固相轉變說。當時吉林大學芶清泉教授就持這一觀點。其二,在超高壓高溫下,構造了一個金剛石成核和生長的溫床,石墨晶體結構中的碳原子在熔融的金屬(或合金)原子(或原子團)篩的作用下將其原子鍵被折斷和打散,以自由、單個碳原子形式在溫床中的晶種上在金剛石鍵能作用下以金剛石晶體結構沉積,并以螺旋方式瞬間快速生長,即溶劑說。家父和張廣云先生均持這種觀點。

       它的有力證據有三,首先,人工生長的金剛石,在顯微鏡下觀察,在其表面你可以看到螺紋生長線;第二,人

       工生長寶石級金剛石(通常指的是重量在一克拉以上,尺寸在5毫米以上的完整晶體),需要在恒壓恒溫條件下保持幾十個小時。這說明有一個溶解和沉積的長時間過程。第三,氣相、液相外延生長金剛石薄片或金剛石塊,也是碳的化合物,在其分子鏈條被打斷后,在設定的理想環境中,以碳的單個原子形式在晶種上長時間慢慢沉積長大而成。盡管爭論激烈,但氣氛很佳。

       中國超硬材料發展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屬于從無到有,基本上是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1960年人工合成金剛石列項研究,1963年完成。期間,立方氮化硼也相繼研制成功。

       第二階段,屬于初級發展階段,基本上是在二十世界70、80年代。這段時間的特點是:金剛石和立方氮化硼生產廠多且分散,全國近100家,單單深圳地區就有9家;超高壓高溫裝備噸位低,一般都是3600(6*600)噸、同時各廠家規模也小,裝機容量也少,基本上是3、5臺機或7、8臺機,10臺機以上的廠都很少;工藝技術不先進,產能低。金剛石品級低、粗粒度比也不高,一般是RVD級和部分MBD級,金剛石顆?;旧鲜?5/50以下。而金剛石工具制造業也是剛剛起步,觸角已開始伸向相關領域。

       第三階段,屬于跨越式大發展階段,基本上是二十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在這個時期,是集約式的發展,相關軟硬要素,都得到大大提升。大浪淘沙,進入90年代,那些規模小、機臺少、產能低下的金剛石廠紛紛關閉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大公司、大集團。比如中南鉆石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在這個時期冉冉升起的明星。它擁有超硬材料制造設備3100余臺、從業人數有4000多人。還有其它公司集團,如華晶公司裝備擁有量2000余臺、黃河旋風1900余臺、三門峽金渠近300臺、力量新材料公司在100臺以上。超高壓高溫裝備,缸徑(活塞直徑)達Φ850㎜、單缸壓力為6200KN、六缸總壓力達372000 KN。金剛石生長腔體為Φ55㎜.單次產量在260克拉左右。這是超硬材料發展歷程中史無前例、空前的。而金剛石制品的加工廠都基地化了和園區化了,并且應用范圍更廣了。

       中國超硬材料事業,50年來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度加工生產金剛石、立方氮化硼、聚晶及復合片大中型企業近50家。全國擁有鉸式六面頂裝備有7000多臺,金剛石產量120億克拉,占世界生產總量90%以上。按區域來講,全國可分為兩大區塊。第一區塊,是指金剛石、立方氮化硼、聚晶及復合片加工制造,它基本上以河南省為中心,分布在長江以北。第二區塊,是指金剛石、立方氮化硼、聚晶和復合片的下游產品(金剛石工具制造業),除河北石家莊外,基本分布在長江以南,主要是鄂州、丹陽、泉州等地。當然還有以鄱陽人為主的分布在沿海數省里的加工企業。

       中國超硬材料生產的裝備和工藝技術,現在可以堪稱世界第一,產量也是世界第一,應用范圍甚廣,無論是民用工業還是國防工業,無論是普通行業,還是尖端技術行業都滲透其中。正因為這樣,由于它的出現,加速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中華民族是一個優秀的民族。智慧、勇敢、創新的華夏子孫,什么人間奇跡都可以創造出來。今后,我們要繼續加強理論研究,不斷提升超高壓高溫裝備性能和工藝技術綜合水平,開拓產品應用范圍,把我們的超硬材料事業推向一個更具創新的巔峰。

       憶往昔崢嶸歲月,展未來前途無限。集合在超硬材料旗幟下的同仁們,伸開你們的雙臂,擁抱偉大的鉆石事業,在你的鉆石人生中,再添上輝煌的一頁吧!

       作者簡介:李翰,1974年生,1996年畢業于深圳大學控制與機電工程系專業。學士?,F任深圳市永存金剛石工具有限公司總經理。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超硬材料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河南遠發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超硬材料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超硬材料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聯系電話:0371-67667020

柘城惠豐鉆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聯合精密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泉县| 宜丰县| 德格县| 肃南| 玉树县| 噶尔县| 赣州市| 阿巴嘎旗| 云梦县| 库尔勒市| 镇远县| 鹿泉市| 开化县| 香格里拉县| 肃南| SHOW| 桐柏县| 呈贡县| 视频| 南雄市| 九台市| 攀枝花市| 通河县| 东源县| 岗巴县| 晴隆县| 安达市| 渭源县| 香河县| 焦作市| 南昌市| 上栗县| 井冈山市| 驻马店市| 都兰县| 桂平市| 汝南县| 邵武市| 泗洪县| 环江| 临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