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和歐盟的光伏貿易摩擦持續不斷,前不久歐盟提出的針對中國的光伏產品雙反調查還有一個月就要初裁。現在,中方已經提出了一個折中性的解決方案。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透露,在和...
中國和歐盟的光伏貿易摩擦持續不斷,前不久歐盟提出的針對中國的光伏產品雙反調查還有一個月就要初裁。現在,中方已經提出了一個折中性的解決方案。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透露,在和歐盟的協商中,中方提出,每年向歐盟出口光伏組件總量不超過10吉瓦,也就是1千萬千瓦,在這個范圍以內不征稅或者少征,超過的部分按相關規定征收,同時,光伏組件售價不低于每瓦0.5歐元。
不過,即便是中方進行了讓步,但是中歐之間關于價格的分歧還是比較大,雖然0.5歐元的價格比較適中,但是歐盟成員國自產的光伏組件價格在0.6到0.7歐元,差距還是很明顯。
根據媒體的統計,目前中國光伏組件的產量是20吉瓦。其中高達9成都會出口,而且歐盟則是中國光伏企業重要的出口目的地。由于雙方的貿易摩擦,去年中歐貿易額下降了將近4%,今年1到4月份依然在下降。如果中方的方案能夠獲得雙方的共識,對于中歐雙方都是好事。
當然,中國光伏產業"兩頭在外"的特點很明顯,要讓光伏產業鏈順利發展,激活內需是必然之路。發改委目前制定的光伏產業長期規劃初步提出2020年中國光伏裝機達1億千瓦,今年3月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新政策也加強了對光伏發電項目的扶持力度,如果這些政策能夠順利實施,光伏行業就可以兩條腿走路,不會再受制于人。
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說,中國和歐洲之間必須找到一個大家都能夠接受的方案,貿易戰對誰都沒有好處,如果對抗的話就是雙輸。歐盟如果通過這件事情來制裁中國,中國同樣有很多東西可以進行制裁,比如歐洲的汽車,汽車配件和產品等。
另外,產業是互相交織在一起的,很多歐洲的服務行業都是用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的,如果說中國的產品價格大幅度提升,那么這一個行業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所以大家還要進一步的去討價還價。
韓曉平說,光伏產業本身是不斷的擴張的。現在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越來越多的建筑本身就會變成一個電廠,而建筑變成電廠,一個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在建筑表面或者屋頂安裝太陽能電池板,這對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來提高能源供應水平,減少環境污染都是非常好的。所以如果歐洲向我們開放市場,彼此之間都會有一個大的發展空間,而且技術可以通過這個競爭不斷得到提高,產品的價格也可以不斷的下降。
其實光伏行業一直都讓人覺得有些擔心,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產業鏈單一,也就是所謂的"兩頭在外"。激活國內市場是必然過程。發改委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促進國內光伏產業的發展。但是就拿發改委3月份發布的《關于完善光伏發電電價政策的通知》來說,就在業界引發了很大爭議,有觀點認為,這項政策有一刀切的傾向。可見現有的行業利益格局依然難以打破。
韓曉平說,前不久李克強總理也召開了國務院的會議,也研究了這個問題,特別提出了要加大分布式能源。實際上歐洲太陽能光伏產業能夠這么好的發展,很大程度還是依賴于分布式能源的發展,有更多的用戶來安裝,價格因素反而就變成第二位的了。更多企業來參與分布式能源的發展這是主要的方向。
另外,光伏企業本身轉型也很重要,過去就是單一生產型的企業,以后要逐漸變成能源服務型企業,把他們的產品幫助用戶來進行安裝。但是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誰去給他們裝,沒有人給他們去裝,所以光伏、生產企業自身的轉型也變得非常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