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見過隔夜上30%的交易員,人生是不圓滿的。”昨日,眾多銀行間市場交易員如是感慨。
2013年6月20日,這個瘋狂的一天,足以載入中國銀行間市場史冊。當日,銀行間隔夜回購利率最高達到史無前例的30%,7天回購利率最高達到28%。在近年來很長時間里,這兩項利率往往不到3%。
時值盛夏,在全國各地籠罩在高溫之際,銀行間市場同樣“高燒”不退。從5月中旬以來,中國銀行間市場資金利率逐步走高;進入6月份,資金面呈現高度緊張狀態,連日來資金利率不斷創下新高。甚至有傳言稱,有大型銀行出現資金違約,不過消息已被辟謠。
在分析人士看來,商業銀行年中考核、外匯占款流入放緩、債市整頓規范,都與資金面緊繃不無關聯;而6月20日之所以如此瘋狂,緣于接連落空的貨幣寬松預期。
本周三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宣布:“把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持住、發揮好,合理保持貨幣總量。”此語一錘定音,徹底澆滅了市場對央行“放水”的盼望。而央行也以堅持發行央票的實際行動,進一步表明了不放松的態度。
在眾多經濟學家看來,新一屆中央政府的政策思路是以改革為重點,通過改革調結構,這意味著對出臺短期刺激政策的意愿減弱。盡管同樣重視經濟增長,但隨著政府對經濟下滑容忍度的提升,它對收緊流動性產生短期副作用的承受力也在不斷增強。
“錢荒”持續
昨日開盤,銀行間債券市場隔夜回購利率報10%,7天利率報12%,1個月利率報9%,均為歷史高位;盤中行情慘烈,隔夜回購一度成交在30%,7天回購利率最高達到28%,1個月利率跳漲至18%,均刷新了銀行間的歷史紀錄;截至收盤,隔夜、7天回購利率上行幅度逾300個基點,分別至11.65%和11.449%。
在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同樣是“哀鴻遍野”。上午11點半公布的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數據顯示,隔夜Shibor暴漲578.40個基點,升至13.4440%的歷史新高;7天利率上漲292.90個基點至11.0040%;1個月利率上漲178.40個基點至9.3990%。
一名資深的大行交易員向記者表示:“四處是借錢聲,資金價格一再沖破想象,做了這么多年交易員,如此‘盛況’前所未有,市場幾乎失控了。”
值得注意的是,中長期Shibor亦顯著走高,顯示機構對未來資金面預期悲觀。其中,3個月利率上漲39.50個基點至5.8030%,6個月利率上漲13.93個基點至4.2425%。
受資金面拖累,昨日銀行間債券價格普遍大幅“跳水”,“大錢荒”還殃及了一級市場。僅在6月20日,就有4家發行人發布公告,宣布推遲或變更債券發行計劃。
“短端利率這么高,沒法做交易,市場上哪里找得到收益率10%的債券?”北京某債券私募經理告訴記者,“要么忍痛買入,要么主動去杠桿。”
市場預期的貨幣寬松未至,等來的卻是資金成本飆升,受此影響國內股市昨日再次大幅下挫,上證綜指收報2084.02點,跌2.77%。
昨日資金市場和股票市場均呈現少有的恐慌情緒,兩者既有聯系也相互作用。在國內釋放流動性預期落空的同時,由于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最新發表講話勾勒出了退出QE(量化寬松)的時間表,再加上匯豐中國制造業PMI初值低于預期,都給金融市場造成了壓力。
“QE3退出預期升溫,導致資本從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經濟體撤出,抽緊了這些國家的資金面。”光大證券(10.94,-0.72,-6.17%)分析師徐高在其研究報告中稱。
事實上,資本外流、本幣貶值的壓力并非僅僅發生在中國,而是在很多新興市場經濟體都同步出現。5月以來,泰銖、印度盧比、韓元等貨幣都一改去年以來的走勢,開始對美元明顯貶值。
央行“反常”
到目前為止,這場“大錢荒”持續了足足一個月。在此期間,不僅資金面的緊張程度超出預期,央行的“反常”舉動,更是讓市場人士跌破眼鏡。
5月下旬,受外匯占款流入減少、季節性財政稅款上繳和月末因素等影響,銀行間資金利率逐步走高。進入6月份,隨著端午節前商業銀行現金備付壓力上升,資金利率持續飆漲,隔夜Shibor逼近10%。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央行并沒有施以援手,央票發行與正回購操作照做不誤,逆回購與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依然停留在傳說階段,打破了市場關于央行節前“放水”的慣性期待。
節后,資金緊張格局一度有所緩和,但遲遲未見實質性改善,并且資金成本從本周二開始再次飆漲。和往常一樣,市場越緊張,就越是期盼央行出手。而作為一種姿態,央行在本周堅持央票發行,盡管兩次發行量不過20億元,但逆回購繼續引而不發。
申銀萬國最新分析認為,地量央票的繼續發行表明央行繼續堅持不放松信號,降息降準或者SLO等比較渺茫,尚不可過于期待。
不過,也有學者對當前的“錢荒”現象表達了一定的憂慮。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就對本報表示,短期內存在央行的強硬態度人為制造流動性緊縮,并導致實體部門貸款利率走高的風險,從而為已然乏力的經濟活動雪上加霜。他建議,央行應該盡快再次引入逆回購操作,以安撫銀行間市場的恐慌。
“當前銀行間的最大問題不是缺少資金,而是機構太悲觀。要想扭轉悲觀預期,應當出臺降準措施,讓資金面告別失控狀態,這才真正符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求。”資深市場人士劉植對記者說。
民生銀行金融市場部首席經濟學家李志強告訴記者,中國沒有一個市場化的將預期體現出來的平臺,市場不知道央行的意圖,央行不清楚市場的預期,這會導致預期的硬著陸。“央行或許只是希望把流動性收一收,沒想到讓市場措手不及。”
鐵血“糾偏”
在銀行間市場迎來歷史性的緊張格局之際,央行為何遲遲不肯“放水”?一些分析人士猜測,這或許反映了新一屆政府應對金融風險隱患的強硬姿態。
“我們認為對金融風險的控制是近期流動性收緊的主要原因。”高華證券中國宏觀經濟學家宋宇在研究報告中稱,預計此舉將導致短期內經濟增長面臨下行壓力,但新政的有利影響在于,這些改革舉措應該會降低系統性風險,并可能提高中國經濟潛在增速。
在華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微博]看來,央行的意圖是打壓風險偏好,促使商業銀行以更加謹慎的方式管理資產負債表,特別是控制一些機構流動性錯配的風險。他認為,今年以來,商業銀行信用膨脹非常厲害,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多增3萬億元,積累了越來越多的風險。
多位商業銀行人士向本報記者稱,近年來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及“影子銀行”迅速擴張,其所蘊藏的風險引發了決策層的關注,央行近期的舉動正是要對此進行調控。
“能明顯感覺到,對比之前的所作所為,此次央行出現明顯變化。”李志強說,“以前只要貨幣市場資金比較緊張,央行都會投放,熨平市場波動;這次央行有意讓資金成本往上走,希望資金能夠向實體經濟更有效率的方向流動。”
這一切猜測,在6月19日得到了佐證。當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要求“引導信貸資金支持實體經濟,把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持住、發揮好,合理保持貨幣總量”。這樣一來,近期高企的貨幣政策松動預期被徹底澆滅了。
正如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管清友所言,從國務院最新表態來看,當前貨幣政策的基調是緊,堅持穩健、盤活存量、用好增量意味著頂住壓力繼續調結構,貨幣不會放水。
“市場以血的教訓適應了央行節奏,央行的鐵血‘糾偏’基本成功。”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昨日評論稱,等到二季度末過去,銀行超額儲備金率將回歸常態,到7月中旬資金面有望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