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日前有媒體報道,富士康欲謀轉型,幾百億資金投入廣西籌劃光伏,更有意拉攏阿里巴巴謀劃一盤更大的光伏棋局。鑒于富士康的多次跳票,本文無意驗證此消息的真偽,著重分析此戰略的可行性及有可能...
日前有媒體報道,富士康欲謀轉型,幾百億資金投入廣西籌劃光伏,更有意拉攏阿里巴巴謀劃一盤更大的光伏棋局。鑒于富士康的多次跳票,本文無意驗證此消息的真偽,著重分析此戰略的可行性及有可能對后市影響。富士康+阿里巴巴+?
富士康的分析,基于以下幾點:
(1) 富士康國際一季度的毛利是5.46%,凈利是1%,代工優勢不言而喻。鴻海精密2012年全球500強排名43,營收1175億美元,利潤28億美元。而2012全球最大的組件出貨企業的營業額,僅僅和其利潤基本相當。
(2) 早在08-09年,上一波光伏小低潮時,富士康就有意切入光伏制造領域,而受限當時的技術條件還很不成熟,一直到2011年都還處于觀望狀態。而現在,技術流派初步定型,未來降本路線相對清晰可見,而當前主流在產企業的生產設備,技術成本在未來兩三年內下降幅度有限。已經具備穩定投資的先決條件。
(3) 任何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都是人才,畢竟從多晶硅生產,拉晶,鑄錠,開方,切片,電池,組件的眾多生產環節對人的要求是相對比較高的,不是培訓一兩天就能組裝蘋果手機的那種產線,而成百上千家倒閉的光伏企業為其準備了豐富的人力資源。說通俗一點,現在是抄底人才的最佳時機。
但是,管理人員能不能壓陣技術人員,這將是關鍵,最好是技術出身的做管理。
(4) 這個星球有著一年打造30GW光伏產能產線的能力,在前期工作準備完畢條件下,9個月完工10GW不在話下,再加3個月的達產爬坡,考慮到中國分布式光伏的啟動時間差,這個時間剛剛好。
而經過概算后,從新打造一條年產10GW的從石頭到組件,到光伏系統的生產線,其投資總額將不超過300億人民幣,光生產成本中折舊一部份就能比一年多以前的產線省去一半。正常的企業投資,本四貸六,資本金在100億左右既可。即便銀行不放貸款,富士康自身也有這個資金實力。
(5) 而選擇在廣西水電充足,當地給出優厚招商條件的地方,其成本還能降得更低。筆者調研后發現,廣西當地給出的電價已低到0.35元/度。受限于全球能源短時間內供給過剩,外圍進口煤價低于本地煤價,國家鼓勵電廠使用進口煤,以及未來五年內當地電價無法大幅度上調等因素等等。廣西的配套資源總體要優于新疆和內蒙。
(6) 當前領先的晶硅企業的組件生產成本大約是在3.6-3.8元/W左右(含稅)。經過反復測算后,使用2013年主流成型的成熟的產線技術異地復建,在廣西的生產成本可以降到2.8-2.9元/W(含稅)。這當中在滿產情況下,從石頭到組件的生產折舊可以低到0.3元/W左右,電費成本可以比行業平均水平低0.3元/W,通過減少冗余的基層管理,先進設備技術的使用可以比平均水平低0.2元/W的人工成本,同時產業集聚所帶來的物流運輸成本也有約0.1元/W的成本優勢。未來,如果跟進使用新技術,成本還能降。

而像包括逆變器,支架,這些都屬于輕資產性投入,重組裝加工類的產品,大規模流水線生產更是可以拉低其成本。大規模的集中采購和生產制造都是有利于降低成本的,相當部份輔材的自產也能降低成本。
(7) 初步測算出的5KW的最后成品光伏系統的成本大約是2.9元/W組件,0.7元/W的逆變器,0.3元/W的支架,0.2元/W的電線電纜。這當中不需要太多的管理費用,極低的銷售費用,很低的財務費用。一套最后的出廠產品的成本可以完全可以控制在4.5元/W以內。
而在當前,自己在淘寶上買點便宜散貨DIY光伏系統的成本大約是在5.5元/W(5KW左右,人工不計)。批量的安裝報價7元-8元/W,單個安裝是8-10元/W。
(8) 考慮2014-2017年全球光伏市場總體增長,如無其它大規模的資本進駐光伏制造行業,僅僅主流組件的含稅價格3.3-3.7元/W(無稅45-50美分/W)將是未來一個較長時間內的價格底部區域。
而如此低廉的成本控制,單單10GW組件滿產情況下將為其每年帶來70-100億的現金流,30億以上的凈利潤,這筆利潤不論是用在其自身研發投入,還是添加新技術設備的擴產,都能為其持續的降本帶來資金支持,有足夠的實力迎接年裝機量100GW的時代。同時這也是富士康在制造業領域擺脫完全代工模式的很好的切入點。至于其它企業的存活就會一目了然。
小結:這種利潤別說是對于毛利才5個點的富士康有巨大的吸引力,對任何一個有握重金的老板而言都有著非常巨大的吸引力。除非中央政府紅頭文件限制,否則有什么理由不投?
當然此種情況有點過于理想化了。
阿里巴巴的分析
2013年5月份馬云宣布退休,要做環保。環保的哪個環節?聯想其在去年提出的要進入制造業,而此時又傳出富士康聯手阿里巴巴,似乎真的是沖著光伏來的?沒有人會質疑的阿里巴巴野心。
阿里巴巴的三大戰略——平臺,金融,數據。
(1)平臺
馬云早在去年就有計劃聯合四通一達及鐵路,運輸部門以及相關的金融財團,運作千億要打造更為便宜便捷的物流體系,電商拼到最后,就是比拼的物流渠道成本,比拼最后一公里的成本。物流只是阿里巴巴大平臺的一部份。
光伏系統,特別是材料的成本是非常透明的,而不好估算的就是渠道成本,包括運輸成本,人工成本,倉儲成本,管理成本等等。由于量小,毛利還不能太低。經過筆者測算,從廣西出廠運達到黑龍江的光伏系統,物流的成本可以完全控制在0.1元/W以內,這是零擔貨運和普通快遞所無法比擬的。
(2)金融
盡管2012年阿里巴巴集團的營收為40.8億美元,利潤僅為4.85億美元。但是2012年阿里巴巴和旗下的淘寶體系所完成的網上交易已成功超過1萬億的營業額,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寶,每天賬面上爬著200多億的現金,估計未來十年網絡消費將達到10萬億以上的級別,其睡眠的資金規模將達到2000億以上,將比世界上絕大數商業銀行的睡眼現金都多。這筆錢也是眾多銀行眼中的金元寶,必爭之。
其支付寶里的現金池已經在開始運作“小微貸”,初步形成自我循環的良性生態系統。在這個系統里不需要任何的抵押物,僅憑信用就可貸到錢。
網購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份,中國已經有約3億人口擁有網購的經驗,八成以上的家庭都有網絡上購買的物件。用支付寶交電費已在很多城市展開業務,注定有形成壟斷的可能。
如此大的資金池是完全有可能給光伏產品做按揭類的融資租憑服務。
(3)數據
數據的價值不言而喻,而阿里巴巴手中的數據更是無價之寶。2012年,它掌握了中國九成以上的網絡消費數據,5%左右的中國人的消費數據。通過人工智能+數據挖掘+模式識別技術,可以點對點的精確分析出誰是最有可能購買光伏產品的人。
過去的廣告推銷是一種集群式轟炸機的策略,而現在已進入信息制導點對點的營銷時代。
目前阿里巴巴已參股新浪微博,其對交互網媒的滲透實力大增。
另有傳聞,鑒衡中心正在和某大數據公司談合作。鑒衡掌握的組件和逆變器,乃至于金太陽的電站數據,在行業內應該屬于機密級別的。這個大數據公司會不會是阿里巴巴?
小結:至于阿里巴巴的其它戰略此文略過,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阿里巴巴集團如果想分一杯羹,真不是難事。
有錢不一定能找到頂級的人才,但是沒有人才一定是賺不到錢。阿里巴巴是一個有著將近3萬名員工,平均年齡僅僅26歲的年輕團體。年輕就是資本,敢想敢做又敢闖。
至于最終的問號,就是安裝運維部門。
裝系統總是要有安裝的,這不是裝冰箱,背上樓就行。同樣也是要有售后服務的。
一種就是郭臺銘和馬云成立聯營總公司,各地代理商加盟的創業模板形式,另一種可能就是沒有總公司,就是各地散戶自己玩,找富士康拿貨,用阿里巴巴的物流倉儲,這是為了規避壟斷。
抑或還有沒有其它的主體?
光伏的未來很可能就像是一包方便面,生產廠商出廠僅僅賺1分錢每盒,放在超市的貨柜上賣價是3.5元/盒,而控制了渠道的火車上其售價是6元/盒,別嫌貴,還不還價!渠道為王!
這個市場有壟斷,也應該要有競爭。因為上述利潤在筆者看來,還是太厚了。
第二個集團:三星+蘇寧+騰訊+?
三星。如果富士康是電子產品的代工全球第一,那么三星就是電子產品的生產及研發全球第一,其2012年全球500強排名20位,營收1489億美金,利潤121億美金。
其手握400億美元的現金,全球尋覓投資項目,去年就計劃著在西安投資2000億做電子產業的戰略投資。當地給出的優惠條件更是令人咋舌,陜西榆林的煤,夠全中國用上幾十年了。
三星早已涉足光伏,投資過早,目前已經割掉多晶硅料業務,保留銀漿。以退為進,當前技術升級投資成本低廉的是否還有殺回來的可能性?
蘇寧。能夠同阿里巴巴天貓比拼的也就是蘇寧和京東了。
2013年2月19日,蘇寧電器已改名蘇寧云商集團,目前將戰略定在2020年,將通過自建物業,關閉低效益的門店,建設新的門店,計劃到2020年的門店規模將從1700家提升到3500家,要知道中國的縣級以上的城市才670多個。平均一個城市能配到5家門店以上。
光伏家用系統,未來不可能全部是網購,一定會跟電視,冰箱,空調,太陽能熱水器一樣,需要一種現場的購物體驗。有時候,在現場殺價是一件非常有樂趣的事。
物流成本,這個阿里巴巴牽頭打造的物流體系,一定是會讓整個社會共享的。而蘇寧也將在未來三年投資約200億資金升級其固有的物流體系,其店商+電商+零售服務商,非常契合國內家用光伏系統的發展。
中國的地面電站,頂多再裝3年左右,只要政策給力,5年內的現有工商業屋頂也將基本裝完,剩下的也就是居民屋頂,最后再回到大型地面電站上去。
騰訊:中國山寨文化的互聯網代表。2012年收入450億人民幣,利潤257億人民幣。對于這個營收和利潤不作任何評價。
騰訊旗下有QQ,微信,微博,網站,網游五大數據流中心,接近于壟斷的用戶粘聯度。每天產生的用戶行為數據更是PB級的,挖掘運用得當,將是小李飛刀例無虛發的境界。
想象一下,QQ,別說一天彈三次,就是一周,一個月彈三次裝光伏的廣告,這種影響力比花幾個億搶新聞聯播前的報時廣告要給力得多。
最后那個問號,同樣也是安裝運維企業。
到底是全國聯鎖型企業?還是一般散沙?就跟賣電器一樣,三年質保找售后,那三年后呢?屋頂的組件玻璃真的只能自己擦?筆者不相信,小散戶類型的開發商,安裝商真能裝幾十年的光伏系統。組件逆變器出了問題找什么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