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前兩屆活動相比,2012中國(鄭州)產業轉移系列對接活動涉及政產學研用對接會、銀企對接會、食品產業承接產業轉移對接等活動,內容顯得特別豐富。
昨日下午,不少對接會上都傳來了好消息。比如,省內7所高校與30家公司達成戰略協議,226個項目一口氣與銀行簽下了384.45億元的貸款合同等。
銀企對接
達成貸款合同金額384.45億元
資金是企業的“血液”,承接轉移自然離不開金融的大力支持。因此,此次產業轉移對接活動,專門安排銀企合作對接會,共達成貸款合同金額384.45億元。
此次各地推介的產業轉移銀企對接項目共有226個。需求貸款的項目多為我省工業重點產業,涉及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食品、鋼鐵等16個行業。這些項目的投資規模均在5億元以上。
此次產業轉移系列活動銀企合作對接會,經過前期的項目征集篩選、銀企雙方對接,共達成貸款合同金額384.45億元,協議金額736.84億元。昨日集中簽約的貸款項目有12個,合同金額76.38億元。
新材料對接
貫穿東西,河南要多轉移良性產業
昨日下午,一場名為“新材料行業產業轉移”的專題對接會,吸引了省內外眾多企業家。
在此次專題會上,中國新材料技術協會會長羅益鋒帶著與河南兩家企業的合作意向而來,“我們主要做汽車新材料和動力電池技術,最近和德國企業合作開發出了一種劃時代的電池材料,固體釩。”
據他介紹,這種新材料無須充電,依靠納米化物粉與空氣中的氧反應產生電流。“更重要的是,每兩年更換其中的整體元件,并且可以回收再利用,因此壽命近乎無限。”
“河南省政府已經給予優惠,明年初我們就能建成生產線,實現量產。”目前,由河南省工信廳牽線,羅益鋒表示出與本土中航鋁電合作的興趣。“中航鋁電實力是很強的。”
據工信部原材料司金屬一處副處長常國武介紹,2010年,曾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新材料的需求,對30余家大型骨干企業作了需求調研,涉及130余種關鍵材料。調研結果顯示,這130多種材料,有32%目前國內沒有生產能力,完全依賴進口;有54%目前國內可以生產,但產量、性能和質量尚不能滿足國內要求;僅有14%目前可以實現完全自給,但多為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品種。
“目前我國產業已慢慢進入東中西協調發展的階段,河南地處中原,承接著新材料向內轉移的重任。”常國武說。
7所省內高校和30家公司達成戰略協議
昨日下午,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產學研用專題對接會上,30家公司與省內7所大學達成戰略協議,由公司提供科研經費,幫助簽約大學完成科技研究。
昨日的專題對接會上,共有工信部屬7所高校參與,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均發布了其最新科研成果。省內,也有鄭州大學、河南科技大學、河南工業大學等十幾所學校代表到場。
在記者拿到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產學研用專題對接會科技成果及技術需求匯編》中,共收錄了省內24所高校的300余項科研成果,涉及化工、醫學、農業等領域。如鄭州輕工業學院農產品冷藏物流過程品質動態監測與跟蹤系統,具有貨物跟蹤、庫存查詢、品質檢測等物流信息功能。
不過,這些項目目前還沒有形成產業。在對接會上,記者見到了河南大學科技處的董老師。據其介紹,目前國內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率很低,大部分在實驗室階段,國內的平均水平也就在20%左右。
而昨日,河南大學與兩家公司簽署了戰略協議。“與焦作一家公司共建了石墨化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投資1800萬元,還和開封一家上市公司有碳化硅新材料的合作。根據我們達成的協議,公司提供科研經費,以后可以使用我們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