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歷次危機最大的不同,在于到目前為止,還無法找到一個能明確大幅增長的耗鋼領域
天漸漸轉暖,但中國鋼鐵業卻依然寒氣逼人。
3月上旬,國務院批轉了發改委等部門關于抑制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的通知,新一輪針對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的整治,呼之欲出。
時勢使然?
春江水暖,但中國鋼鐵業卻進入多事之秋。
2012年2月20日晚,鞍鋼集團麾下的鞍鋼重機發生噴爆事故,13人死亡、17人受傷。
禍不單行。2月23日,寶鋼集團南京梅山鋼鐵廠又發生煤氣泄漏,13名工人中毒,其中6人死亡;
此前的2011年10月5日,南京鋼鐵集團煉鐵廠剛發生了一起鐵水外泄事故,12死1重傷。
中國鋼鐵行業,突然進入了事故高發期和“效益冰河期”。
2月24日,截至收盤,深滬兩市A股共有23家公司“破凈”。其中前10名中,有7只是鋼鐵股票。
這7只股票分別是安陽鋼鐵(.SH)、鞍鋼股份(.SZ)、華菱鋼鐵(.SZ)、馬鋼股份(.SH)、新鋼股份(.SH)、寶鋼股份(.SH)和韶鋼松山(.SZ)。
2010年,鞍鋼股份凈利潤仍在20億徘徊;2011年,鞍鋼股份卻爆出虧損21.5億元,僅次于華菱鋼鐵。
鞍鋼股份公告稱,“四季度鋼材價格大幅下降,且主要原燃料價格依然在高位運行,使公司四季度陷入虧損局面,導致全年虧損”。
目前公告的多家鋼鐵企業年報,多數“臉色難看”。馬鋼股份、新鋼股份和南鋼股份(.SH)等預計2011年凈利潤下滑超過50%;韶鋼松山預計公司2011年將虧損11.7億元,同比大幅下滑5686%。
“2011年四季度,若扣除投資收益等項目,鋼鐵生產主業基本上是全行業虧損”。中鋼協副會長劉振江告訴記者。
2011年,中國鋼鐵行業銷售收入利潤率僅為2.42%,同比下降0.59個百分點。中鋼協有關負責人稱,“2.42%的平均利潤率已經低于銀行利率”。
“拐點出現在2011年9月份,從那時起鋼價持續下跌”。蘭格鋼鐵研究中心主任侯志蕓告訴記者,“剛開始下跌時還有點訝異,9月份建筑用鋼跌幅就超過百元”;不料,隨后鐵礦石價格走跌,帶動鋼價新一輪走跌。
該拐點影響的并非只是中國。國際鋼鐵巨頭安賽樂米塔爾,亦在2011年第四季度出現10億美元的凈虧損。
利空或持續
“似乎又在重蹈2008年下半年的覆轍”。2012年2月24日,“鋼鐵企業財務工作座談會暨財務與價格工作委員會和‘對標挖潛’領導小組會議”在安徽馬鋼集團總部召開。會上,中鋼協劉振江如是稱。
“鋼材價格又有下調”。侯志蕓分析稱。2012年1月份,中國的鋼材價格環比下降1.07%。
“現在更加凸顯的問題,是鋼材市場需求急速下滑;市場需求下滑之明顯,象警報器一樣刺入鋼鐵神經”。劉振江認為,鋼鐵需求趨緩的趨勢還會延續。
“作為與宏觀經濟緊密相連的鋼鐵行業,得到的所有消息都指向利空”。北京地區一位徐姓鋼材貿易商向記者表示。
“這讓等待漲價的市場頓現疲態”。該貿易商觀察到,我國電力消費出現負增長、進出口“雙降”、鐵路投資大降、新增貸款量亦創近年新低等。
最牽動各方神經的,是2012年的樓市走向。數據顯示,房地產消耗了中國鋼鐵產量的六成。
令各大鋼鐵企業心焦的是:中央政府及高層一再表態,2012年中國樓市將繼續調控。
連續發生了兩起鋼鐵事故的南京市,日前發布了《2011年南京市房地產開發綜述》。該綜述稱,由于商品房市場銷售低迷,以致全市的待售面積達到237.98萬平方米,比2010年增長80.4%。
“2012年與往年最大不一樣的地方在于,至少在目前我們無法找到一個能明確大幅增長的耗鋼領域”,長江證券撰文稱。
中國的鋼鐵行業,一面是行業產能繼續過剩;另一面是下游需求受到全方位的抑制,除了被調控的地產,還有被限購的車輛,被降速的高鐵,等等。侯志蕓預計,隨著天氣轉暖,鋼鐵市場會趨于活躍;但其強調,“此波與往年比,有著周期短、漲幅不及往年的特點”。
控產救市
為應對新一輪鋼鐵行業產能過剩和市場萎靡,今年中鋼協再提“控產量”。據中鋼協內部人士解釋,此次“控產量”,并不同于以前的限產,“此次是突出市場行為,提倡自覺自律;強調售價低于制造成本的不生產、沒有合同不生產、不給錢不發貨”。
鋼鐵大省山東,日前亦提出要嚴控鋼鐵產業產能總量。目標是“力爭到2015年,全省鋼鐵產能壓縮1000萬噸以上,生產總規模控制在5000萬噸水平,實現減量發展”。
對于“控產量”,山西晉南一國有鋼企的辦公室人員告訴記者,“國企人員多、負擔重,一般而言不會選擇停產之路,即使虧本也要開工生產”。
徘徊的鋼企,開始紛紛安排較高水平的檢修,來削減鋼鐵產量;比如鞍鋼,在今年春節期間,對中厚板生產線繼續安排“檢修”。
“我的鋼鐵”網對國內部分鋼廠的調研結果表明:2012年元月,中厚板平均減產20%左右,是減產力度最大的一個品種;另外,生產涂鍍類產品的民營企業亦出現了大面積檢修。
但減產并無法減去中國鋼鐵臃腫的體量。鋼鐵產能嚴重過剩,已成為業內共識。有資料顯示,中國鋼鐵業在產能基數達到高位后,近兩年凈增煉鐵產能仍超過1億噸。
即使將400立方米及下高爐全部淘汰,中國粗鋼產能仍高達8億噸左右。可以預見,產能過剩倒逼出的淘汰落后產能行動,愈擰愈緊。
轉產,抑或轉型
嚴酷的市場環境,讓越來越多的鋼企開始另覓出路。
2月23日,唐鋼的內部會議上傳出消息,唐鋼2011年總體盈利9.51億元。據內部人士透露,該盈利主要來自“非鋼產業”。目前,唐鋼的非鋼產業從業人員已達1.4萬。
唐鋼于2010年5月提出發展非鋼產業,并確定了鋼材產品深加工、大物流、裝備制造與工程技術、資源開發與綜合利用、房地產、服務與教育培訓六大非鋼產業群。
今年,唐鋼又提出要實現非鋼利潤5億元,集團實現50億元的利潤目標。目前,包括河北鋼鐵、武鋼、濟鋼、馬鋼、沙鋼等在內的國內鋼鐵巨頭,也紛紛加快步伐,開拓自己的“非鋼版圖”。
有統計數據顯示,中國“鋼鐵一哥”的寶鋼集團,亦有近1/3利潤來自其它多元化產業。近日,又有媒體稱,武鋼集團計劃投資390億元發展非鋼產業。
業界有人指出,眾鋼企的產業多元化,并非一條正確轉型之路,反與現代管理學的“專業化路線”背道而馳。即,走高性能、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鋼材品種研發和生產,才符合鋼鐵行業長期發展趨勢。
我國生產的普通品種鋼材占比較大;諸多高性能鋼,卻嚴重依賴進口。
“我的鋼鐵”網分析師徐向春告訴記者,發展高性能鋼、實現產品升級是鋼鐵行業長期發展目標;但目前來看,更急迫的是鋼鐵業要“控制生產成本和管理財務成本”。
近年,不斷漲價的鐵礦石,帶來中國鋼鐵業原材料成本高企,成為影響行業盈虧的關鍵因素。
據中鋼協統計,2012年2月中旬,中國鐵礦石價格指數(CIOPI)中的進口鐵礦石價格指數升至480.58點,比1月末和2011年末分別上升18.09點和20.22點,升幅分別為3.91%和4.39%。
中鋼協劉振江認為,鋼企要度過非常時期,不要只停留在過去的習慣做法上,而需要精打細算,從各個環節降成本增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