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戰中國光伏,歸之于所謂的“陰謀論”,或許會被視之為神經過敏。但美歐協同“雙反”其背后的深層原因卻難逃戰略干擾的意圖。其目的是延遲中國光伏產業的擴張速度,延長中國光伏產業的投資期,好讓美歐光伏生產企業和發電企業能在危機之后,占有一席之地。
商務部網站披露的一則消息,讓包括東莞光伏企業在內的光伏行業感受到了一絲寒意。消息稱,印度商工部已受理其國內太陽能電池板產業的反傾銷調查申請。預計一個月內,將有可能展開對原產于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的調查。印度很可能成為美、歐之后,第三個對中國光伏施行反傾銷措施的國家。全球大戰中國光伏,歸之于所謂的“陰謀論”,或許會被視之為神經過敏。但美歐協同“雙反”其背后的深層原因卻難逃戰略干擾的意圖。其目的是延遲中國光伏產業的擴張速度,延長中國光伏產業的投資期,好讓美歐光伏生產企業和發電企業能在危機之后,占有一席之地。
全球光伏的產能絕大部分在中國大陸,但最大的市場卻分布在歐洲和北美。受危機影響,德國、比利時、意大利等國的政府,都削減了對光伏發電企業的財政補貼。這一措施直接導致了美歐一些光伏發電企業經營的難以為繼,像五礦等敏銳的中國能源企業則提著錢箱子上門收購這些發電企業。
讓中國人執掌美歐的能源企業,相當一部分歐美政府都不愿意看到這一局面。為此,歐洲一些國家的政府甚至拒絕承認中國收購的發電企業擁有享受0.2歐元一度電的補貼資格。
光伏發電是未來世界的石油和煤炭。瞄準現在國內上網電價每度電0.3-0.9元的目標,英利等光伏企業的發電成本已經越來越接近1元一度電的地步。從數十元一度電到1元一度電,中國光伏企業所用的時間不到十年。
光伏作為清潔能源的前景是如此明確而誘人,但美歐企業卻因危機而停步不前,而中國光伏的投資卻源源不斷,兩下相較,美歐政府真正被嚇出了一身冷汗。從來不做虧本買賣的股神巴菲特本月7日斥資20億美元收購第一太陽能設備公司的托珀茲太陽能發電廠。而實際上,這家所謂的發電廠,今年11月才動工。從這樣的案例,可以看出朝野上下對光伏的緊張程度。
美歐政府啟動“雙反”,一可以借機看清中國光伏的底牌,二可以干擾中國光伏企業的戰略步伐,但美歐的戰術級動作將逼迫中國自身的光伏市場形成,從某種程度上,倒幫助中國提前進入清潔能源時代,從而擺脫對石油等傳統能源的期待。
中國光伏產業手中有大把的好牌可出。當下,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重新制訂相關建筑及發電產業的標準,啟動光伏市場,以內需的擴大來促進光伏企業的贏利;中國光伏企業還需像歐佩克一樣,形成有效的出口機制,共同決策而分頭執行,以保證光伏市場的有序競爭。而更主動的方法則是,直接到歐美及全球其他地方布局光伏發電廠,通過收購、合資或獨資方式,延伸光伏贏利鏈條,將市場掌握在自己手中。
光伏的日子眼下很艱難,但大市場就在不遠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