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債危機加劇,全球光伏市場需求迅速萎縮。光伏組件和基本原料多晶硅價格不斷跳水。在全球光伏行業居領先位置的中國光伏企業,如何應對嚴峻形勢?
一度如火如荼的光伏產業,似乎在一夜之間進入冬天。
截至11月24日,我國10家在美上市的光伏企業第三季度財報均發布。數據顯示,有8家企業三季度凈利潤虧損,其中尚德更是以三季度凈虧損1.164億美元高居榜首。而2家盈利的企業,利潤也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近七成。受到光伏市場疲軟影響,不少公司股價已較1年前下降了七成以上。數月來,占全球60%以上組件產能的中國光伏產業相繼有50余家企業倒下。劇烈的價格波動下,整個產業鏈一片低迷。
產能過剩市場萎縮貿易壁壘
三座大山壓向光伏產業
進入21世紀,在全球氣候變化和常規能源短缺的背景下,太陽能發電越來越受到投資者的追捧。2006年至今,在國家政策和市場熱情的雙重刺激下,我國光伏產業投資一直居高不下。目前我國僅光伏電池的產量就達250萬千瓦,居世界首位。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國多晶硅產能已超過22萬噸/年,而2012年的世界預計需求不到10萬噸。去年全球總共生產了23.9GW(10億瓦)的光伏產品,而需求的新增裝機量僅有16.6GW左右,中國產量約占一半。市場曾經的火爆吸引資金大量投資產能。目前,國內僅成規模的光伏電池、組件廠商總產能就已達約30GW,今年全球安裝量雖可提高到20GW,但仍和總產能有相當的差距。
我國光伏產業的主要出口市場在歐洲,然而受到歐債危機不斷惡化的影響,今年以來歐洲需求急劇降低,光伏組件價格跌幅超50%,八成以上的產能都依靠歐洲市場消化的中國光伏企業的處境更加惡化。
11月中旬,德國經濟部提議將明年的新增光伏發電安裝量限制在1GW,以協助控制政府對光伏發電的高昂補貼。這較市場預計的該國今年逾5GW的新增裝機量大幅下降,盡管最終是否通過并施行尚未確定,但這個消息對國內光伏企業來說不啻是當頭一棒。
雪上加霜的是,10月19日,一家美國光伏企業聯合其他6家企業向美國商務部和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起貿易申訴,要求美國政府對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太陽能電池展開“雙反”調查,并征收超過100%的反傾銷關稅。11月初,美國商務部啟動對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板)的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程序,這是美方首次針對中國清潔能源產品發起“雙反”調查,將可能導致美國對進口自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施加高稅。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歐洲債務危機愈演愈烈,各國也大幅削減光伏的補貼,短期內歐洲光伏市場是難見起色。全球經濟低迷也導致了貿易保護主義的升級,光伏企業擴大海外市場難度越來越大。此前,曾有專家分析,認為由于產能過剩,國內光伏產業將在2014年迎來整個行業的調整,但從目前的局面看,這個調整將提前到2012年。
政策引導擴大內需品牌建設
走出困境還靠苦練內功
今年以來,歐洲等主要光伏市場補貼政策的搖擺不定,已重創了我國光伏企業。在此大背景下,最迫切需要的就是將瀕臨危機邊緣的中國光伏企業拉到健康發展軌道上來。今年8月,國家發改委正式頒布了《完善太陽能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政策》。
有專家指出,這個政策的出臺可以說是水到渠成,給國內光伏企業注入一針“強心劑”。全國統一上網電價的出臺,必將推動國內光伏應用市場的蓬勃發展,明確了電價標準及建設周期,將會使我國的太陽能光伏電站建設朝著更加有序、良性的方向發展。當前光伏組件價格大幅下降,模塊化使電站建設速度提高,出臺上網電價政策無疑將成為加快光伏應用發展的重要“推手”。“這種促進將惠及整個光伏產業鏈”,接下來就是看光伏企業誰的力量足、跑得快、走得久。
不僅如此,我們也要看到,在國內電池和組件產能均達30GW的嚴峻形勢下,相對應的國內安裝量卻幾近為零:2010年全球裝機容量為17GW,我國為800兆瓦,僅為全球的2%。這既是我國光伏企業當前面臨的無奈困境,卻也可以看做是未來我國光伏企業發展的巨大空間。
專家認為,以往光伏企業發展靠規模,靠產能的情況亟待轉變,今后的發展方向,必須注重自主創新和成本控制,把成本下降到可以商業化發電,平價上網,走到老百姓家中。有日本科學家預測,未來太陽能電池對太陽能的利用率有望提升到25%,使用壽命可達35至40年。目前光伏轉化率離實現這個目標差距還比較大。如何提高太陽能利用率,也是光伏產業發展的潛力所在。有人預測,再過8年至10年時間,光伏發電將實現平價上網,政策的影響逐漸減小,這將是新一輪的產業發展高峰。
“這次光伏行業遭遇寒冬,其實是正常的產業周期調整。”英利集團董事長苗連生在11月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在這一輪行業調整之后,光伏企業的競爭將是決定規模化經濟效益、創新能力、品牌、團隊支撐力等企業軟實力的競爭。這也就決定了包括英利在內的中國光伏龍頭企業要緊緊抓住這個“冬歇期”,完成從規模擴張到提升品牌的企業轉型。苗連生認為,只有轉型提升,抓住市場大發展契機,才能使通過規模和成本優勢在全球光伏產業居于領先位置的中國光伏龍頭企業,在這輪寒流中繼續屹立而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