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以來,受國內外經濟運行環境的影響,我國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面臨成本上漲、融資難等諸多方面前所未有的挑戰。
作為中國經濟的“晴雨表”之一,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對保持當前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至關重要。千方百計破解中小企業經營困難,正成為當前我國經濟工作的重點之一。上至中央政府、下至地方政府和行業協會紛紛展開了規模宏大的拯救中小企業行動。
政府多舉措幫扶中小企業
風起于青萍之末。近來溫州中小企業資金鏈斷裂困境反映出的中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困局引起各級政府和各方面的高度關注。中央政府陸續出臺了系列財稅政策和扶持措施幫扶中小企業,地方各級政府、銀行和企業在“十一”長假期間發出“動員令”,出招幫助中小企業共渡融資難關。
10月4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溫州主持召開會議,聽取浙江省、溫州市關于小企業發展情況的匯報。
溫家寶強調,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具有全局和戰略性的重要意義。一要認真落實并完善對小微企業貸款的差異化金融監管政策。二要明確將小微企業作為重點支持對象,支持專為小微企業提供服務的金融機構。三要加大財稅政策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延長相關稅收優惠政策的期限,研究進一步加大政策優惠力度。四要切實防范金融風險。要加強對民間借貸的監管,引導其陽光化、規范化發展,發揮其積極作用。
前不久,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支持小型和微型企業發展的金融、財稅政策措施。
會議認為,小型和微型企業在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科技創新與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一些小型微型企業經營困難,融資難和稅費負擔偏重等問題突出,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要加強金融服務和財稅扶持,主要加大對符合國家產業和環保政策、能夠吸納就業的科技、服務和加工業等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引導和幫助小型微型企業穩健經營、增強盈利能力和發展后勁。
在金融政策措施方面,中央出臺五項具體措施幫扶中小企業。一是加大銀行業金融機構對小型微型企業的信貸支持,調整小金融機構繼續執行較低存款準備金率。加強貸款監管和最終用戶監測,確保用于小型微型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二是清理糾正金融服務不合理收費,切實降低企業融資的實際成本。三是拓寬小型微型企業融資渠道。進一步推動交易所市場和場外市場建設,改善小型微型企業股權質押融資環境。四是細化對小型微型企業金融服務的差異化監管政策。五是促進小金融機構改革與發展。強化小金融機構重點服務小型微型企業、社區、居民和“三農”的市場定位。在審慎監管的基礎上促進農村新型金融機構組建工作,引導小金融機構增加服務網點,向轄內縣域和鄉鎮地區延伸機構。六是在規范管理、防范風險的基礎上促進民間借貸健康發展。嚴格監管,禁止金融從業人員參與民間借貸。對小型微型企業的金融支持,要按照市場原則進行,減少行政干預。
在財稅政策措施方面,中央在三個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一是加大對小型微型企業稅收扶持力度。提高小型微型企業增值稅和營業稅起征點。將小型微利企業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政策,延長至2015年底并擴大范圍。將符合條件的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技術服務示范平臺納入科技開發用品進口稅收優惠政策范圍。二是對金融機構向小型微型企業貸款合同三年內免征印花稅。將金融企業中小企業貸款損失準備金稅前扣除政策延長至2013年底。將符合條件的農村金融機構金融保險收入減按3%征收營業稅的政策,延長至2015年底。三是擴大中小企業專項資金規模,更多運用間接方式扶持小型微型企業。進一步清理取消和減免部分涉企收費。
在此之前,工業和信息化部于9月22日發布中國首個關于中小企業發展的國家級專項規劃——《十二五中小企業成長規劃》,該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要繼續改善中小企業發展環境,保持中小企業平衡較快增長。其中,中小企業戶數年均增長8%,中小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年均增長8%。
10月7日,浙江省政府召開四級(省、市、縣、鄉)政府電視電話會議,要求政府部門主動上門為企業排憂解難。“十一”長假后第一個工作日,溫州有關部門組織工作組,進駐全市縣級以上銀行支行,協助銀行和企業做好融資對接,要求銀行不抽資、不壓貸;協助銀行了解貸款企業情況,防止中小企業資金鏈斷裂。
溫州市委、市政府日前出臺了《關于穩定規范金融秩序促進經濟轉型發展的意見》,要求各銀行業機構加大信貸資金保障力度,確保實現年初確定新增貸款1000億元的目標。9月底,溫州市政府向浙江省政府提交了《關于要求申請金融穩定再貸款的請示》,由省政府出面向人民銀行申請金融穩定再貸款600億元,期限1年,專門用于支持溫州銀行機構增加對困難企業的融資規模,防止發生系統性風險,維護地方金融穩定。日前,溫州市政府設立了應急轉貸專項資金共計5億元,并先予撥付2億元。依據政策,有望繼續獲得銀行貸款的溫州企業最高可獲2000萬元應急貸款,使用時間最長5天。據了解,該專項資金的使用對象為工商登記注冊地在溫州市區(含鹿城區、龍灣區、甌海區、市本級各功能區)的工業、商貿企業。
作為全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試點城區,上海浦東新區將在未來3年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不少于35億元的質押融資貸款,以幫助其渡過融資難關。
山西省中小企業局日前開始2011年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項目申報工作。該省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均可申報該扶持資金,資金扶持方式將以貸款貼息或無償補助兩種方式為主。
湖南省推出的“稅融通”,是一種以納稅信用取得商業信用的服務方式。自今年6月份在湖南省長沙、株洲、湘潭、岳陽、郴州、常德等市正式推出后,受到了中小企業的歡迎。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長沙市已有29家企業與交通銀行長沙分行達成貸款協議,貸款總額1.8億元。郴州市已有1戶企業與交通銀行達成貸款協議,貸款總額1300萬元。湘潭市有4戶企業與交通銀行達成貸款協議,貸款總額1100萬元。
各方多渠道共度時艱
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出臺系列政策幫扶中小企業的同時,銀行、協會、企業也紛紛對中小企業伸出援助之手。
近日,中國銀監會主席助理閻慶民在江蘇調研時強調,小企業是就業主渠道,事關民生和社會穩定,做好小企業金融服務不僅要算經濟賬,也要算社會賬。中小商業銀行要從戰略高度,加快轉型,完善機制,創新產品,拓展渠道,控制風險,全面提高小企業金融服務水平。
9月27日,包括中國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等在內的25家銀行發出聯合倡議,表示以發展溫州經濟為己任,與企業同舟共濟,攜手幫扶企業克服困難、共度時艱。
日前,由浙江中安擔保集團、浙江省中小企業局、建行浙江省分行、全球網四方聯手打造的全國首個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服務平臺正式上線。這標志著政府、銀行、網絡平臺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這個全國性難題提出了一個新的解法。
9月26日,溫州市信用擔保行業協會發出倡議,在利率和保費上切實為中小企業提供優惠,減輕企業融資成本,實現共同發展。9月27日,溫州銀行業發出倡議,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信貸政策要求,發展前景較好、信用較好但暫時有困難的企業降息讓利,貸款利率盡量少上浮或不上浮,切實減輕企業財務負擔。農業銀行溫州分行積極向上級行爭取貸款規模,確保全年新增信用總量150億元,其中新增貸款100億元以上。
溫州民間資本投資服務中心成立總額2億元的“企業重組救市基金”,計劃以資金注入、股權投資、收購重組等方式,幫助身陷困境的優質企業渡過難關,協助政府化解債務風險。據預測,按10%至30%的投資比例計算,2億元的引導資金將帶動6億至18億元民間資金進入被幫扶企業。
溫州鹿城區工商聯設立了“中小企業轉貸臨時周轉金”,資金額度為3億至6億元。周德文透露,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也將成立類似基金,“30多家成員企業每家出300萬元,總額達9千萬元的資金將用于幫扶會內企業。”
中小企業應積極“自救、互救、他救”
政府號召中小企業在多方施以援手,展開“他救”的同時,積極“自救、互救”。
一是積極過冬而不是坐等春天。企業家必須從短期困難發現矛盾,作出調整。要多問問自己:企業還有什么成本可以降低?還有什么新的市場可開拓?還有什么產業發展的機遇可把握?自主創新還有多大的潛能?產業優化升級還有多大的空間?等等。只有勇敢地承認現實,充分利用現有條件,積極主動地開展自救,就一定能化“危”為“機”。
二是抱團取勝。這次危機是普遍的,并不是個別企業的危機,如果不抱起團來共渡難關,那么敗的將是“慘敗”,勝的也是“慘勝”,沒有真正的贏家。因為“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無論是資金鏈問題還是市場開拓問題,企業通過某種形式的組織抱團“取暖”是順利度過危機的好辦法。當前中小企業需要實施橫向縱向聯合,借助外力共謀持續發展。橫向聯合就是企業同與自身規模大致相當、產品相似的其他企業聯合,與對方在管理、技術、品牌或銷售網絡方面優勢互補。縱向聯合則是企業與上游或下游企業聯合,形成產業縱深鏈,以求最大限度的獲取成本優勢,減小企業市場風險。越是困難時期,越是危機時刻,中小企業越要積極采取互幫、互助、互惠和聯盟、聯手、聯合的“互救”措施。應鼓勵有條件的中小企業債券融資,采取多種方式,擴大融資渠道。開展中小企業集合債發行工作,選擇社會信譽好、市場潛力大、科技含量高的中小企業,捆綁在一起發行企業債券,解決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狹窄、擔保費用高等問題。
日前,浙江省寧海縣躍龍街道一位正為?20畝土地使用手續剛剛批下來,卻沒有資金建造標準廠房發愁的紡織企業老板,找到了街道商會“企業發展互助資金會”。互助資金會負責人審核企業提供的申請資料后,當場承諾幫助解決這筆資金缺口。今年1至9月份,互助資金會已經發放近300筆互助貸款,為企業輸送了4.3億元,成功解了企業的燃眉之急。截至目前,商會的所有會員企業資金運行狀況良好。
一系列“組合拳”陸續打出,無論市場會作出何等反應,中小企業都不能僅僅依賴政策,除了依托政府的各種扶持以外,更需要的是自救。一味坐等外界的救助,或是坐等經濟形勢好轉再發展,將使自己陷于更加被動的境地。
拯救中小企業須打破壟斷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小企業的“危機”不是一日形成的。有專家認為,拯救中小企業須打破壟斷。
客觀地說,導致中小企業困境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成本負擔日益加重,使本來就微利的中小企業苦不堪言。這些成本因素包括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材料成本的提高和日益高企的資金借貸成本。再加上人民幣匯率的持續上升,歐美債務危機導致的外需減少,等等。中小企業的發展可謂內憂外患,面臨多種利空的夾擊。
不過,究根溯源,我國中小企業長期以來就好似在夾縫中生存,市場競爭環境并不樂觀。與大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相比,中小企業明顯處于市場競爭的劣勢。目前,在諸多的行業和領域均存在著國有企業壟斷的局面,雖然在新舊的“非公36條”中對鼓勵非公經濟進入壟斷行業都做出了詳細的規定,但從實踐來看,這種國企壟斷、民資難入的格局并未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不少民營企業大膽嘗試的結果,大多都鎩羽而歸。
不僅如此,近些年來,國有經濟還不斷向競爭領域擴張,大大壓縮了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
在資源的獲取和掌握方面,中小企業也是甘拜下風。以銀行信貸為例,目前中小企業大概只有10%能夠從正規銀行體系得到貸款,80%多的中小企業靠民間借貸,而民間借貸的年利率高達100%以上。民間借貸缺乏監管、利率高,中小企業還本歸息的壓力極大,已經潛藏著巨大的債務糾紛的風險。相比之下,國有企業利用借貸優勢可以較為容易地獲得大量的稀缺資本。有些甚至將過剩的資本二次放貸,坐收高利貸的利益。在石油、鐵礦石等領域,中小企業同樣要遭受不平等的歧視性待遇,在不斷加碼的高價中流失著微薄的利潤。
中小企業規模雖不大,但數量眾多,承擔著解決就業、增加稅收、活躍經濟等諸多重任。正是基于中小企業的這種重要作用,扶持中小企業發展也就自然成了絕大多數國家的基本國策。時至今日,中國的相關扶持政策應該說也出臺了不少,但最大的問題是難以得到真正的落實和切實的執行。除了政策上的執行力度不夠外,市場競爭環境未得到根本改善則是其中主要的制度性原因。
因此,要將中小企業從當前的發展困境中拯救出來,光靠一些空洞籠統而又缺乏可操作性的口號是不行的。必須盡快打破市場競爭不公平的競爭環境,消除壟斷和特權,完善市場經濟制度,這才是中小企業長久健康發展的根本之道。
只要政府、企業同時發力,政策、資金多輪驅動、“內外”兼修,中小企業的問題終將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