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都怕“剃頭挑子一頭熱”,機床再制造業就正在經歷這樣的尷尬。
本來,近段時間中國機床再制造業政策層面的好消息不斷。如國家發改委剛剛下發的《關于深化再制造試點工作的通知》,擴大了再制造產品的種類和范圍。但是,市場反應并不像政策層面這么火熱。機床再制造業只能偏安一隅,遲遲無法形成自己的市場。
所謂的再制造,就是在原有產業的基礎上,將廢舊產品利用技術手段進行修復和改造的一種技術。它可以助力節能減排向縱深發展。美國鋼鐵協會的分析報告顯示,美國對鋼鐵材料報廢產品的再制造節省了47%~74%的能源,減少86%的大氣污染,減少76%的水污染,減少97%固體廢料排放,節省40%的用水量。
這對于正在構建節約型社會的中國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但為什么這樣一個利國利民的產業,在中國就無法快步發展呢?究其原因是,中國機床再制造業還處于投入產出不成正比的階段。企業對此積極性不高。
重慶大學制造工程研究所副所長曹華軍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機床再制造業在中國發展的過程還較短,公眾認知度低。很多再制造產品還只能局限于某些領域的專業用途,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消費市場。
于是,低認知度讓消費者無法界定再制造產品和翻新產品的差別。“中國的制造類產品市場極其混亂,新件、再制造件、翻新件、副廠件和假冒件質量參差不齊。消費者往往只認新件。再制造件則和翻新件、副廠件一起被貼上了不信任標簽。”正略鈞策管理咨詢公司顧問劉志鵬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
其實,再制造件和翻新件不一樣,它是有質量保證的。一位曾參與機床再制造業政策制定的專家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就說,“再制造產品出廠標準是很嚴格的。再制造產品的性能最低也要達到與新件相同的標準。一些機床等產品性能比新產品更好。”
不過,在這種復雜的環境下,再制造產品要想獲得消費者認可還需要一段時間。“中國的消費文化還處在崇尚高檔設備,追求名牌的時代,讓他們使用再制造件還需要扭轉這種觀念。國家、行業協會、企業應該發揮各自的作用,積極引導消費者。”劉志鵬說。
此外,中國資源回收系統的建立還不具有高效的特質,難以為再制造行業提供有效的原料保障,導致行業成本支出過大。“由于再制造企業無法從出售舊產品的客戶手中獲得發票,也就無法做稅收抵扣。再加上機床再制造業屬于高科技產業,企業的前期投入要比資源綜合回收利用大得多。企業前期的發展十分困難。”上述專家表示。
陷入投入大、產出小的效益怪圈的機床再制造業,嚴重打擊了企業的積極性。有媒體報道,在2009年就獲批全國機電產品再制造集聚試點園區的瀏陽工業園“全職”的再制造企業已經基本絕跡了。
那么,又該如何為機床再制造業保駕護航呢?細看中國關于機床再制造業的政策可以發現,雖然國家出臺了循環經濟再制造發展等宏觀指導性意見,但類似于稅收、進出口、金融等與再制造產業發展息息相關的具體性意見卻遲遲未見動靜。
總之,機床再制造業所覆蓋的行業太多,各行業遇到的問題各不相同,國家很難在短時間內拿出適合所有行業的宏觀政策。不過,工信部等各部委正在對機床再制造業企業進行調研。一些具體的、細化的政策將會在試點單位進行嘗試,包括具體的稅收扶持政策、再制造產品的國家標準等。
市場期待,這個過程能加快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