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消失的中小企業,可能正在試圖進入政府鼓勵的新興產業,但“盲目的轉型”,或將給它們帶來更大的風險。
以光伏、LED等為代表的節能環保產業一直是轉型的熱門之選
“轉型是找死,不轉型是等死。”一家紡織外貿企業老板如此描述他當前遇到的發展困境。缺乏技術和資金,讓他在轉型升級的道路上舉步維艱。對于怎么轉型,一些企業似乎還有些迷茫。有人認為,中小企業在沒解決生存問題之前,轉型還是有些一廂情愿。
2011年上半年,浙江新增中小企業5萬多家,注銷1萬多家。
但這個數據,并不足以反映中小企業目前面臨的真實困境。浙江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稱,“目前,浙江有20%的中小企業處于停工和半停工的狀態”,并且,這一數字仍可能繼續擴大。
而那些業已“注銷”的中小企業,也許并未真正消失。來自浙江省太陽能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僅2010年年底,就有60多家中小企業涌入光伏行業。
對于眼下的浙江中小企業來說,轉型升級是個繞不開的話題,而以光伏、LED等為代表的節能環保產業一直是轉型的熱門之選。但在傳統行業里浸淫多年的企業似乎還沒找到開啟未來寶藏的鑰匙。
三“荒”兩“高”
利潤率不如銀行存款利率,誰還有信心做實業?
不過,這也可能給這些中小企業帶來更大的風險。周德文直言,盲目轉型可能不是幫企業“起死回生”,而是加快企業的倒閉。
8月29日,浙江省經濟與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樓志鳴指出,導致今年中小企業日子異常難過的原因是,國際經濟波動,宏觀政策趨緊,通貨膨脹明顯,要素制約加大。有經濟學家曾如此概括中小企業目前面臨的困境,三荒兩高:錢荒、人荒、電荒,高成本、高稅收。
周德文指出,溫州中小企業目前遭遇的困境,與2008年金融危機時有很大不同。
2008年,許多中小企業是因為拿不到訂單,被迫停工甚至倒閉,而這一次的困境是,有訂單,企業卻不敢接,不愿接,“因為利潤太薄,很多企業的利潤只有1%到2%,甚至虧損”。
“現在什么都在漲,人工成本在漲,原材料在漲,但是產品價格卻不能同比上浮,否則就沒有競爭力了。”溫州樂清一家電器企業負責人稱。
而在中小企業遭遇經營困境之時,其面臨的“錢荒”問題也越發凸顯。
中國人民銀行溫州市中心支行監測數據顯示,2010年1至6月,溫州民間借貸規模為800億元,綜合利率為20.67%。而2011年同期,溫州市民間借貸的規模已經超過1200億元,綜合利率已攀升至約為24%。
轉型迫在眉睫
“低門檻”的光伏,成為中小企業升級轉型的首選。
此前的7月,溫州剛剛推出了“三大新興產業培育方案”具體包括:生物醫藥產業、節能環保產業以及新材料產業。其中的“新材料產業”,主要涉及新能源材料、新型金屬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等。
而政府的引導,得到了很多中小企業的響應。浙江埃菲生能源科技公司副總經理胡永強稱,“現在,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企業進軍光伏行業,很大程度是因為政府的政策導向。”埃菲生為溫州保一集團旗下企業,這家民營閥門集團2010年3月開始進軍光伏產業。
政府的扶持力度,是顯而易見。今年上半年,在電力緊張情況下,溫州電力局實施了“有序用電方案”,許多傳統企業被當作了“錯避峰用戶”的首選。而新能源企業仍可以享受比較優惠的用電政策。
土地,則是政府給出的另一有力支持。胡永強透露,溫州當地資源非常緊張,傳統行業一般很難拿到地,但今年,埃菲生卻拿到120畝土地用于建廠,并且幾乎是免費的。
危險的“轉型”
浙江省太陽能行業協會秘書長沈福鑫告訴記者,中小企業轉型新能源,首選的就是太陽能光伏產業。目前,浙江的光伏企業已有約200家,而去年年底,是中小企業涌入該行業的高峰期,一下子涌入了60多家,大部分是產能50MW的小規模企業。
埃菲生總經理張曉東表示,2010年,浙江各行業的很多中小企業都涌入太陽能光伏行業,有些以前甚至是做文具的、做皮革的、做禮品的。在他看來,大量中小企業涌入的主要原因是,光伏行業的門檻并不太高。
“光伏行業分工太細,產業鏈太長,做拉晶核切片的,也可以說自己是做光伏新能源的。現在,一臺拉晶機器的成本已經降到100萬以下,投入2~5臺就可以成立一個企業,總投入只需要幾百萬。畢竟,光伏行業不僅是資金密集型,也是勞動力密集型的。”張曉東說。
而胡永強看來,傳統企業轉型做光伏的熱潮,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在工業區的道路兩邊,很多企業的招牌上,左邊寫著“皮鞋、皮革、皮具”,右邊則寫著“多晶硅棒、硅片”。
胡永強指出,中小企業樂于轉行光伏企業還因為,傳統行業競爭白熱化,毛利下降,而光伏產業較高的毛利率,對它們存在吸引力。“即使是從事太陽能光伏行業技術含量最低的硅棒、硅片生產,毛利也高過傳統制造業。”
不過,周德文指出,中小企業如果盲目轉型,也可能會增加企業的風險。“在有些情況下,轉型可能不是幫企業‘起死回生’,而是會加快企業的倒閉。”
產能過剩問題凸顯
“蘇總,我這里有3000萬,您看能不能做LED?”在最近召開的全省首屆LED產業配套會議上,衢州一位從事建筑業的老板向浙江名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蘇光耀提了這么一個問題。
蘇光耀的回答是否定的,但他知道自己的話很可能成為耳旁風。因為去年以來,很多身邊的朋友都在問他同一個問題,然后義無反顧地沖進這個行業。
在蘇光耀看來,現在浙企對LED照明已經理性多了,但仍有很多人想從中分一杯羹,“這個行業確實很大,但現在有計劃、能耐得住性子的企業實在太少。”
一個客觀的事實是,眾多企業如今紛紛開始轉向室內照明,一時間室內照明又成為“紅海”。浙江省照明電器協會理事長翁茂源說,現在占室內照明主要需求的民用照明市場尚未打開,如果繼續有企業進入,室內照明存在產能過剩的風險。
而在光源、芯片等配件領域,這種過剩已經顯現。浙江陽光照明總經理官勇說,因為在配件上的標準不一,很多企業趁機生產大量低端同質化產品,這部分產能已經明顯過剩。
國內研究機構近日發布預警,由于國產外延芯片的出貨量增長了2倍,價格可能會在3季度出現回調。這也為一些中小企業敲響了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