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中國鋼鐵行業一直處于低谷之中。今年上半年,中國鋼鐵企業利潤率只有2.93%,不及國外礦業巨頭利潤的零頭。在全國39個工業大類中,鋼鐵企業銷售利潤率為倒數第一。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的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鋼鐵業必須盡快走出低谷。
提高產業技術水平,提高產業集中度,提高企業管理的現代化水平,提高鐵礦石資源保障能力,提高對外開放能力,是鋼鐵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針對這些問題,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政策司副司長辛仁周特為本報撰文,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現刊登于此,以饗讀者。
鋼鐵工業是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涉及面廣、產業關聯度高、消費拉動大,在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國防建設以及穩定就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總結我國鋼鐵工業發展的經驗教訓,綜合分析未來一個時期我國鋼鐵工業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以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鋼鐵工業的需求,實現我國鋼鐵工業轉變發展方式、提高核心競爭力、由大變強的發展目標,“十二五”期間我國鋼鐵工業必須著力推進“五個提高”。
提高產業技術水平
這是提高鐵礦石資源利用程度、增加鋼鐵產品加工深度、提高鋼鐵工業科技含量、轉變鋼鐵工業發展方式的關鍵舉措。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鋼鐵工業通過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等措施,技術裝備和工藝水平顯著提高,部分關鍵鋼材品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是,我國鋼鐵工業產業技術總體水平仍然比較低,研究開發和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一些先進生產技術裝備和工藝還主要依靠引進和模仿,一些高檔鋼材品種仍需大量進口,特別是存在一些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爐和30噸及以下轉爐、電爐等落后產能,致使我國鋼鐵工業單位產出能耗仍比世界先進水平高40%以上。扭轉這種局面,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力爭在關鍵工藝技術、節能減排技術以及高端產品研發、生產和應用技術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要實施鋼鐵產業技術進步與技術改造專項,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對關鍵技術聯合攻關等措施,以冷熱連軋寬帶鋼成套設備、大型板坯連鑄機、彩色涂層鋼板生產設備、大型制氧機、大型高爐風機、余熱回收裝置等為重點,推進大型冶金成套設備自主化;重點支持發展高速鐵路用鋼、高磁感取向硅鋼、高強度機械用鋼等關鍵鋼材品種,推廣高強度鋼筋使用和節材技術,發展高溫高壓干熄焦、燒結余熱利用、煙氣脫硫等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工藝技術以及提升開發利用低品位、難選冶鐵礦等技術。同時,要繼續通過法律手段、經濟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淘汰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落后產能。
提高產業集中度
鋼鐵工業是規模效益特征非常明顯的行業。能否達到一定的生產規模,不僅決定了企業是否有較強的研發能力、市場競爭力和較好的經濟效益,而且也決定了企業是否有能力裝備先進的節能環保設施、實現清潔生產。正因為如此,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的鋼鐵企業都在通過增加投資或兼并重組,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業集中度。到1997年,韓國的浦項鋼鐵公司產量占韓國產鋼總量的61%,德國的蒂森克虜伯、美國的美國鋼鐵公司、俄羅斯的謝維爾等鋼鐵企業,粗鋼產量占本國產量的比重都超過了20%。近年來,我國鋼鐵企業兼并重組的步伐明顯加快,產業集中度趨于提高。但是,企業過多、生產分散、產業集中度低仍然是我國鋼鐵工業存在的突出問題。2010年,我國粗鋼生產企業仍有500多家,平均規模不足100萬噸,排名前五位的企業年產鋼量占全國總量的30%左右,粗鋼產量排名前十位的鋼鐵企業產量占全國比重僅為48.6%。必須下大力氣解決這一問題。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完善相關政策措施,促進企業通過合并和股權、資產收購等形式,實行強強聯合、跨地區兼并重組、境外并購和投資合作,提高產業集中度,促進我國鋼鐵工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培養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
提高企業管理的現代化水平
加強管理是企業發展的永恒主題,也是提高我國經濟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鋼鐵企業在加強企業管理和管理創新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企業管理水平明顯提高,涌現出了像寶鋼、武鋼等管理水平高、創新能力強、經濟效益好、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的鋼鐵企業,為推動我國鋼鐵工業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應當清醒地看到,我國鋼鐵企業管理總體水平不高,與發達國家鋼鐵企業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為:部分企業基礎管理不扎實、風險防范機制不健全、經營管理者素質不高、信息技術和先進管理模式應用不夠廣泛等。這是導致我國鋼鐵企業資源消耗高、產品質量不高、競爭力不強的重要原因。加強管理,提高我國鋼鐵企業管理水平,應當圍繞著解決生產經營中的“跑冒滴漏”問題,切實加強基礎管理和現場管理,降低生產經營成本,節能降耗;圍繞著提高產品質量,積極采用六西格瑪、零缺陷管理等先進適用的質量管理方法,加強全面質量管理;圍繞著預防和應對國內外市場波動和風險,加強風險管理,建立健全風險預警、防范和化解機制;圍繞著升級轉型、跨國生產經營、保持和增強核心競爭力,加強戰略管理。同時,要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健全企業資源計劃管理(ERP)、供應鏈管理(SCM)、客戶關系管理(CRM)等信息系統,提高企業管理的信息化和現代化水平。
提高鐵礦石資源保障能力
鋼鐵工業是資源密集型產業,能否獲得充足的鐵礦石和焦炭等資源,關系到鋼鐵工業的正常運行和可持續發展。我國鐵礦石資源相對不足,品位不高,隨著我國鋼鐵工業的快速發展,這一矛盾越來越突出,對鋼鐵工業發展的制約更加明顯。2010年,我國進口鐵礦石6.2億噸,鐵礦石對外依存度達到63%左右。隨著全球市場的逐步復蘇和主要粗鋼生產國產量的強勁恢復,對鐵礦石的需求大幅度增長,再加上國際75%的鐵礦石資源被巴西淡水河谷與澳大利亞力拓、必和必拓三大巨頭所壟斷,致使國際鐵礦石市場價格一路走高,對我國鋼鐵工業帶來了十分嚴重的影響。2010年,我國進口鐵礦石價格從1月平均90 美元/噸攀升至年末的145美元/噸,全年進口鐵礦石平均價格128美元/噸,比2009年上漲了40美元/噸。為此,我國鋼鐵企業全年進口鐵礦石成本增加約1960億元人民幣,相當于我國鋼鐵工業主業利潤的兩倍之多,導致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生產成本上升30.7%,嚴重侵蝕了鋼鐵企業利潤。2010年中國的鋼鐵業利潤率僅為2.91%,仍遠低于全國工業企業6.2%的平均水平,大多數鋼企處于微利或虧損狀態,行業盈利水平總體不容樂觀。2011年上半年,我國進口鐵礦石平均到岸價格為每噸160.89美元,創歷史最高水平,比去年同期每噸上漲47.92美元,漲幅42.41%。上半年進口鐵礦石33425萬噸,由于進口價格大幅上漲,多支出外匯160.17億美元,增加鋼鐵行業成本1041.1億元,致使鋼鐵企業仍處于低效益狀況。納入協會統計的會員企業,上半年銷售利潤率僅為3.14%,同比下降0.40個百分點。改變這種局面必須提高我國鐵礦石資源保障能力,建立健全鐵礦石資源戰略保障體系。首先要加大國內資源勘探力度,合理開發利用低品位礦和尾礦,加強對共生礦、伴生礦產資源及特殊礦和深部鐵礦的研究開發和綜合利用,增加國內資源供應。其次是充分利用境外礦產資源權益投資專項資金、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專項資金和國外礦產資源風險勘探專項資金,支持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支持企業到境外合作開發鐵礦石資源。同時,要搞好對廢舊鋼鐵產品的回收和循環利用。
提高對外開放程度
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也是鋼鐵工業發展的強大動力。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強大的工業體系和知名鋼鐵跨國公司是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形成的。因此,實現我國鋼鐵工業由大變強,必須把“引進來”和“走出去”結合起來,擴大對外開放范圍,拓寬對外開放領域,提高鋼鐵工業的對外開放層次,在國際競爭中正視和彌補我國鋼鐵工業的差距與不足,發展壯大我國鋼鐵工業的比較優勢。要完善信貸、外匯、財稅、人員出入境等政策措施。優化進口結構,著重引進我國鋼鐵工業發展急需的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完善出口信用保險政策,支持鋼鐵企業建立境外營銷網絡,穩定高端鋼鐵產品出口份額。擴大冶金設備出口信貸規模,帶動設備物資出口。鼓勵鋼鐵生產和裝備制造企業采用工貿和技貿相結合的方式,出口我國有優勢的冶金成套設備。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優化利用外資結構,把利用外資與調整優化鋼鐵工業結構結合起來,發揮利用外資在推動鋼鐵工業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鼓勵我國企業到境外建立研發機構和營銷網絡。要鼓勵和支持有實力的鋼鐵企業到境外并購或參股擁有先進技術、知名品牌、核心專利、人才團隊和營銷渠道的海外企業。發揮鋼鐵協會和相關商會的作用,積極應對國際貿易中的反補貼、反傾銷訴訟,維護市場秩序和公平競爭環境。